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顙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顙大

顙大為中醫解剖及經絡理論中的特定部位,指額角之寬大處,即前額兩側隆起之區域。《靈樞·根結》記載:「陽明根於厲兌,結於顙大,顙大者鉗耳也。」此處明確指出,足陽明胃經之氣結聚於顙大,並描述其位置靠近耳前,形如鉗夾。

經絡聯繫
顙大與足陽明胃經密切相關。該經起於鼻旁(迎香穴),上行至額角(頭維穴),並分佈於面部。頭維穴即位於顙大範圍內,屬足陽明胃經與足少陽膽經之交會穴。《針灸甲乙經》載:「頭維,在額角髮際,夾本神旁一寸五分。」此穴主治頭痛、目眩等症,反映顙大區域在經絡調控中的作用。

解剖定位
顙大具體位置為前額兩側,自額角入髮際五分處,即頭維穴所在。此處骨骼隆起,肌肉豐厚,為陽明經氣所注。《類經》註解「鉗耳」為「夾耳兩旁」,說明顙大範圍延伸至耳前,與顳部相連,涉及多條經脈氣血匯聚。

生理與病理意義
中醫認為,顙大區域反映陽明經氣盛衰。若陽明氣血充盈,則額角飽滿;若經氣失調,可能出現前額脹痛、面癱或耳目疾患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陽明主面」,故顙大異常亦常與脾胃功能相關,如胃火上炎可致額部痤瘡或頭痛。

與其他理論的關聯
顙大在五體理論中屬「標部」,與「本部」(四肢末端)相對應。《靈樞·衛氣》論述標本關係時,強調頭面標部為經氣所聚,臨床可通過刺激遠端穴位(如足三里)調節顙大氣機,體現中醫整體觀。

此概念不僅用於針灸取穴,亦為診察頭面部疾病的重要參考,展現中醫對局部與經絡聯繫的深刻認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