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除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除中,中醫病名。胃氣敗絕,本當不能食,而反能食之證。多因病情進展或誤治所致。

《傷寒論.辨厥陰病脈證並治》:「傷寒始發熱六日,厥反九日而利。凡厥利者,當不能食,今反能食者,恐為除中。」「傷寒脈遲,六七日,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,脈遲為寒,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,腹中應冷,當不能食,今反能食,此名除中,必死。」

治用人參、附子等回陽救逆。

除中,是指胃氣敗絕,本當不能食,而反能食的證候。多因病情進展或誤治所致。

《傷寒論》中記載了兩個除中的典型病例。一個是「傷寒始發熱六日,厥反九日而利。凡厥利者,當不能食,今反能食者,恐為除中。」這個病例中,患者發病六天後出現厥逆,九天後出現腹瀉。厥逆和腹瀉都是陽氣衰竭的表現,本來應該不能吃東西,但是患者卻能吃東西,這就是除中的表現。

另一個病例是「傷寒脈遲,六七日,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,脈遲為寒,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,腹中應冷,當不能食,今反能食,此名除中,必死。」這個病例中,患者脈象遲緩,六七天後服用黃芩湯,導致體內的陽氣更加衰竭,出現腹中冷痛、不能吃東西的除中證候。

除中的治療,以回陽救逆為主。常用的人參、附子等藥物,可以起到溫補脾胃、回陽救逆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