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除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除中
除中為中醫病名,指胃氣敗絕、本應不能進食卻反常出現能食之症。此證多因病情惡化或誤治所致,屬危重證候,預後不良。
病因病機
除中之形成,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:
- 陽氣衰微:患者原本陽氣虛弱,病情進展至厥陰階段,陽氣進一步耗損,胃氣將絕。
- 誤治傷陽:如《傷寒論》所述,本屬寒證(脈遲、腹中冷),卻誤用寒涼藥物(如黃芩湯)清熱,導致陽氣更傷,胃氣敗絕。
- 真陽外越:胃氣將絕時,殘存之陽氣浮越於外,表現為反常能食,實為「迴光返照」之象。
臨床表現
除中之主要特徵為:
- 本當不能食,反見能食:患者病情本應因陽虛、寒盛而食欲不振,卻突然出現能食之象。
- 伴隨陽衰症狀:如四肢厥冷、下利清穀、脈微欲絕等。
- 預後凶險:古籍多認為此證「必死」,提示病情危篤。
古籍論述
《傷寒論》對除中有明確記載:
- 厥陰病篇:「傷寒始發熱六日,厥反九日而利。凡厥利者,當不能食,今反能食者,恐為除中。」
- 誤治致除中:「傷寒脈遲,六七日,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……腹中應冷,當不能食,今反能食,此名除中,必死。」
治療原則
除中屬胃氣敗絕之危證,治法以回陽救逆為主,常用藥物包括:
- 人參:大補元氣,挽救胃氣。
- 附子:溫補腎陽,回陽救逆。
- 乾薑:溫中散寒,助附子回陽。
方劑可選四逆湯(附子、乾薑、甘草)或參附湯(人參、附子),以急溫其陽,冀挽回一線生機。
與相似證候鑒別
- 消穀善飢:多見於胃熱或中消證,患者能食且易飢,但無陽衰之象。
- 除中與臟厥:臟厥亦屬陽衰重症,但無反常能食之表現。
除中作為中醫危重證候,反映了胃氣敗絕、真陽外越的病機,臨床需謹慎辨識,及時救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