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顙叫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顙叫子:中醫古代人工喉之探析
名詞源流與歷史記載
「顙叫子」為中醫古籍記載之早期人工喉器械,其名見於北宋沈括《夢溪筆談》卷十三。原文載:「世人以竹木牙骨之類為叫子,置人喉中吹之能作人言,謂之顙叫子。」此器械以竹、木、獸骨或象牙等材質製成,形制精巧,可置於患者喉部,輔助因疾病失音(古稱「瘖」)者發聲,雖音質粗糙,然已能達基本溝通之效。此技術較西方16世紀歐洲文獻記載之人工喉早約五百年,體現中醫在嗓音醫學領域之先驅地位。
中醫理論基礎
1. 失音之病機認識
中醫認為「聲音出於肺而根於腎」,喉為肺之門戶,失音(瘖)主要與肺、腎、脾三臟相關:
- 肺氣壅滯:外感風寒或風熱邪氣閉阻肺絡,致「金實不鳴」
- 肺腎陰虛:久病耗傷陰液,喉失濡養,形成「金破不鳴」
- 痰瘀阻絡:痰濕或瘀血阻滯喉間經絡,影響聲門開合
顙叫子之設計,實為針對「器質性失音」之外治法,尤其適用於喉部經絡阻滯或形體損傷(如癰疽、外傷)所致之聲門功能障礙。
2. 器械與經絡理論之結合
古人將器械置於「顙」(即喉部),此處為任脈、足陽明胃經、手太陰肺經等多條經脈交會之處:
- 廉泉穴(任脈):主治舌下腫痛、失語
- 人迎穴(足陽明胃經):調理咽喉氣機
顙叫子透過物理刺激經絡穴位,或可間接促進氣血運行,輔助恢復發聲功能。
製作工藝與應用特點
材質選擇
- 竹木:質輕而具彈性,易塑形且不傷喉絡
- 象牙:性涼質潤,符合中醫「清熱潤燥」之則
- 獸骨:多取牛羊脛骨,經炮製後具「堅而不脆」之性
結構特徵
依《夢溪筆談》推測,其形制應包含:
- 共鳴腔:中空設計以放大氣流震動
- 氣流導管:引導肺部氣流通過器械發聲
- 固定結構:可能以絲線繫於頸部防脫落
與現代中醫喉科之對照
當代中醫喉科仍繼承「通絡開音」治療原則,如:
- 針灸療法:取列缺、照海等八脈交會穴通調任脈
- 中藥霧化:用木蝴蝶、訶子等藥材製劑直接作用喉部
- 導引術:六字訣中的「呬」字訣鍛煉肺氣
顙叫子雖已被現代人工喉取代,但其「以器助氣」的治療思路,仍體現中醫「形神兼治」的特色,為中醫器械發展史的重要見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