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臊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臊疳

病證名,指患下疳且兼見局部痛癢症狀者,屬中醫外科及皮膚病症範疇。見於清代醫家陳士鐸所著《洞天奧旨》卷十二,亦稱「瘙疳」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臊疳多因濕熱毒邪下注,蘊結於前陰所致,其病機與肝經濕熱、下焦鬱火密切相關。濕熱久滯,腐蝕肌膚,則生瘡潰爛;兼感風邪,或毒邪鬱而化熱,則見痛癢交作。此外,房事不潔、外染穢毒,或脾胃運化失司,濕濁內生,亦可誘發此症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局部症狀:前陰部(如陰莖、陰囊或會陰)出現潰瘍或瘡面,周圍皮膚紅腫,伴有明顯痛癢感,甚則滲出黃濁膿水。
  2. 全身症狀:或見口苦咽乾、小便短赤、舌紅苔黃膩、脈弦滑數等濕熱內蘊之象。

證型辨治

  1. 肝經濕熱證

    • 主證:瘡面灼痛,癢甚,分泌物黃稠,伴脅肋脹痛、煩躁易怒。
    • 治法:清瀉肝經濕熱。
    • 方藥:龍膽瀉肝湯加減,可佐苦參、黃柏等清熱燥濕。
  2. 毒熱蘊結證

    • 主證:潰瘍深紅腫痛,膿液腥臭,身熱口渴。
    • 治法:解毒瀉火,涼血消腫。
    • 方藥: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,加丹皮、赤芍涼血活血。
  3. 濕濁下注證

    • 主證:瘡面糜爛,滲液黏膩,癢重於痛,納呆便溏。
    • 治法:健脾化濕,清熱解毒。
    • 方藥:萆薢滲濕湯合二妙散,酌加土茯苓、地膚子。

外治法

  1. 熏洗法:選用蛇床子、苦參、金銀花等煎湯外洗,清熱燥濕止癢。
  2. 敷藥法:潰瘍未斂時,可外敷青黛散或黃連膏,以解毒生肌。

臊疳一證,首重辨明濕、熱、毒之偏勝,內外合治,尤須注重清利下焦濕熱,避免病情纏綿反覆。歷代醫家對其論述,多強調「濕熱化毒」為關鍵,治療時需結合患者體質,靈活化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