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鱢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鱢嗽
病名
鱢嗽為中醫咳嗽分類之一,屬「五嗽」範疇。「鱢」音同「騷」,義指氣味腐臭,引申為外邪穢濁侵肺所致之咳嗽,或具傳染特性之咳症。此症首載於宋代官修方書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,列為五種咳嗽之一,與上氣嗽、飲嗽、冷嗽、邪嗽並論,其病機多因「肺受風寒,氣不宣通」,邪鬱化濁,壅滯肺絡而生。
病因病機
- 外邪穢濁:風寒、濕熱等外邪襲肺,久鬱化濁,穢毒內蘊,肺失清肅。
- 疫癘之氣:與「邪惡鬼注」相關(見《不居集》),指具傳染性之癘氣,類似時行疫病之咳嗽。
- 肺脾失調:若素體脾虛濕盛,痰濁內生,復感外邪,易成穢濁膠結之勢,發為鱢嗽。
臨床特徵
- 咳嗽痰黏,氣味腥臭,或痰色黃綠如膿。
- 可能伴胸悶氣促、咽喉不利,甚則發熱。
- 病程纏綿,易反覆發作,或具群體發病傾向。
治法與方藥
- 宣肺化濁:首重開泄肺氣,兼以解毒祛穢,可選《和劑局方》備急五嗽圓,或《不居集》推薦之四滿丸(注:原方組成多含辛香辟穢之品,如麝香、雄黃等)。
- 分型論治:
- 風寒夾穢:參蘇飲加減,佐藿香、佩蘭。
- 濕熱穢毒:千金葦莖湯合甘露消毒丹。
- 針灸療法:取肺俞、尺澤、合谷等穴,瀉法以清肺排濁。
鑑別診斷
需與「肺癰」(肺膿瘍)區分:鱢嗽雖痰穢,但無胸痛、咯膿血之劇症;亦不同於「勞嗽」(肺癆咳嗽),後者多見陰虛潮熱。
古籍溯源
- 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強調五嗽皆因「肺受風寒」,治法以溫宣為主。
- 清代《不居集》進一步將鱢嗽歸類為「邪惡鬼注」,反映古人對傳染性咳嗽之觀察,治法趨向解毒驅邪。
附:相關名詞
- 五嗽:上氣嗽、飲嗽、鱢嗽、冷嗽、邪嗽之統稱。
- 咳嗽:泛指肺氣上逆作聲之症,需分外感內傷。
(按:鱢嗽今臨床少用此稱,然其概念可對應現代醫學之「感染性咳嗽合併菌群失調」或「特定疫病性呼吸道症狀」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