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掃散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掃散法
掃散法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屬頭面部常用操作技術。其法以拇指橈側緣(即拇指外側近食指處)或四指指端(食指至小指)為施力點,於頭部顳側(太陽穴附近及耳上區域)進行快速、輕柔的橫向來回推抹。動作要求連貫均勻,力度適中,以皮膚微熱為度,兼具「掃」之輕靈與「散」之透達的特性。
中醫理論基礎
頭為「諸陽之會」,足少陽膽經循行於顳側,掃散法直接作用於此區域,可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。其「疏散風邪」之效,源自中醫「風為百病之長」的理論,外感風邪常襲陽位,導致頭痛、眩暈等症。此法通過刺激膽經,助少陽樞機運轉,使風邪外透,兼能平肝潛陽,緩解肝陽上亢引起的頭脹目赤。
臨床應用
- 外感頭痛:風寒或風熱初起,伴顳側脹痛者,配合拿風池、按揉太陽穴。
- 肝陽頭痛:情志不暢致膽經鬱熱,掃散法可引火下行。
- 偏頭痛:膽經循行區域疼痛,此法能鬆解局部經筋拘急。
手法要領
- 節奏:每分鐘約120次,如風拂柳之勢。
- 方向:自前向後單向或往返操作,循膽經走向。
- 配伍:常與指尖叩擊、五指拿法等交替使用,增強通絡效果。
此手法融合「推法」之滲透與「抹法」之寬面特性,體現中醫「以通為用」的治療原則,臨床須辨證施用,方顯其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