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瘙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瘙疳
病證名,屬中醫外科疳瘡範疇,特指下體生瘡,兼具疼痛與瘙癢,瘡面潰爛表淺,形如剝皮爛杏者。此症又名「臊疳」,首載於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卷六九,與「下疳」同類而症狀稍異,臨床須辨證細察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瘙疳多因肝腎濕熱下注,或外感穢毒,蘊結前陰所致。其病機關鍵在於:
- 濕熱搏結:過食肥甘厚味或酗酒,濕熱內生,流注肝經,鬱於陰器。
- 穢毒侵襲:不潔交合或外陰染毒,濕熱穢濁之邪腐蝕肌膚,化腐成瘡。
- 正虛邪戀:若患者素體陰虛,或久病耗傷正氣,濕毒難祛,瘡面纏綿難癒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特徵:瘡生於陰莖、龜頭或外陰,初起紅腫癢痛,繼而潰爛,瘡面淺表如剝皮狀,滲出黃濁膿水,異味腥臊。
- 全身症狀:或伴口苦咽乾、小便赤澀、舌紅苔黃膩、脈弦滑等濕熱之象。
鑑別診斷
- 下疳:瘡深潰硬,痛甚於癢,多屬楊梅結毒(梅毒)範疇。
- 陰瘡:泛指外陰潰瘍,病因複雜,或寒或熱,需結合全身辨證。
治法與方藥
以清利肝膽濕熱、解毒斂瘡為主,分內外治:
-
內服方
- 龍膽瀉肝湯(《醫宗金鑒》):主瀉肝經濕熱,適用於瘡色鮮紅、灼痛明顯者。
- 萆薢滲濕湯:偏重利濕化濁,適合瘡面滲液黏稠、瘙癢劇烈者。
- 若陰虛餘毒未清,可佐知柏地黃丸滋陰清熱。
-
外用方
- 黃連膏或青黛散外敷,清熱燥濕。
- 苦參湯煎洗,祛風殺蟲止癢。
古籍考據
《醫宗金鑒》強調此症「潰而不深」,與深潰硬結之疳區別,並歸因於「慾火未遂,敗精濁血留滯為患」。清代《外科正宗》亦載類似症候,主張「清肝滲濕」為要。
此症雖屬外科,然與內在臟腑密切相關,臨證須審因論治,不可徒恃外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