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瘙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瘙疳,病證名。指所生下疳痛而兼癢,潰而不深,形如剝皮爛杏者。亦名臊疳。出《醫宗金鑒》卷六九。即疳瘡。證治可參見下疳條。
《醫宗金鑒》曰:
“疳瘡,即疳瘡,亦名臊疳。其瘡生於下疳處,痛而兼癢,潰而不深,形如剝皮爛杏者。治宜清熱解毒,消腫止痛。方用黃連解毒湯加減。若瘡潰不止,流水膿血,可用黃連解毒湯加金銀花、連翹、大青葉、紫花地丁、赤芍、丹皮、地榆、玄參、白芷、甘草等。若瘡久不愈,可用黃連解毒湯加白礬、黃柏、苦參、地膚子、蒼朮、黃芩、大黃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芷、甘草等。”
瘙疳的病因病機,主要由於脾胃虛弱,濕熱內蘊,外感風熱之邪,蘊結肌膚所致。
瘙疳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下疳疼痛,兼有瘙癢,潰而不深,形如剝皮爛杏。
瘙疳的治療,以清熱解毒,消腫止痛為主。常用方藥有黃連解毒湯、金銀花湯、連翹大青葉湯等。
瘙疳的預防,主要在于飲食調養,注意衛生,增強體質,提高抵抗力。
瘙疳是中醫皮膚科的常見病,多見於小兒。其發病原因較為複雜,主要與脾胃虛弱、濕熱內蘊、外感風熱等因素有關。臨床表現主要為下疳疼痛,兼有瘙癢,潰而不深,形如剝皮爛杏。治療以清熱解毒,消腫止痛為主。常用方藥有黃連解毒湯、金銀花湯、連翹大青葉湯等。預防主要在于飲食調養,注意衛生,增強體質,提高抵抗力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