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瘙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瘙疹

定義與概述
瘙疹為中醫兒科病證名,首見於《醫宗金鑒·痘疹心法要訣》,指小兒於痘疹未發之前,因外感風邪,導致遍身出現紅點,狀如粟米,屬風熱鬱表之證。此症多發於幼兒,與「痘疹」「風疹」等病機相關,然病位較淺,以皮膚表現為主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邪外襲:風為陽邪,其性開泄,易襲陽位。小兒腠理疏鬆,衛外不固,風邪乘虛而入,與內蘊之熱相搏,鬱於肌表,發為紅疹。
  2. 熱鬱血絡:風邪化熱,或素體陽盛,熱邪燔灼血絡,迫血外溢,故見疹色鮮紅、捫之礙手。
  3. 肺衛失宣:肺主皮毛,風熱犯肺,宣降失常,氣機壅滯,加重疹發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皮膚突現粟粒狀紅疹,密集或散在,疹色鮮紅,撫之如砂,可伴輕度瘙癢。
  • 兼症:或見微熱、鼻塞、咳嗽、舌邊尖紅、苔薄白、脈浮數等風熱表證。

鑑別診斷

  • 麻疹:疹點較大,伴明顯發熱、淚眼汪汪,科氏斑為特徵。
  • 風疹:疹色淡紅,發熱輕微,耳後淋巴結腫大。
  • 癮疹(蕁麻疹):疹塊遊走不定,時隱時現,劇癢。

治法與方藥
治則:疏風清熱,透邪外達。
主方:銀翹散加減(《溫病條辨》)。

  • 組成:金銀花、連翹、桔梗、薄荷、竹葉、荊芥穗、淡豆豉、牛蒡子、甘草。
  • 加減
    • 疹密癢甚:加蟬蛻、白蒺藜祛風止癢。
    • 熱重:加石膏、知母清氣分熱。
    • 咳嗽痰黏:加杏仁、桑白皮宣肺化痰。

其他療法

  • 針灸:取風池、曲池、合谷等穴,淺刺瀉法,以疏風解表。
  • 外治:薄荷、浮萍煎湯外洗,助透疹止癢。

古籍佐證
《醫宗金鑒》強調:「未痘先疹,風熱搏於肌腠,宜從表解。」與《小兒藥證直訣》「風熱客膚,疹發如粟」之論相合,均主張輕清透散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