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色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色部為中醫診斷學中重要概念,指臟腑及肢體在面部的特定色診區域。透過觀察面部不同部位的色澤變化,可推測內在臟腑氣血盛衰與病變。歷代醫家對色部分屬各有闡述,主要見於《黃帝內經》之《靈樞·五色》與《素問·刺熱》兩篇,形成兩大經典分屬體系。

一、《靈樞·五色》分屬法

此說以面部中央縱軸為核心,自眉心(闕上)至鼻端(明堂)劃分五臟所主:

  1. 眉心上方(闕上):屬咽喉,反映上焦氣機。
  2. 眉心(闕中):屬肺,主呼吸宗氣。
  3. 鼻根(下極、山根):屬心,藏神之官。
  4. 鼻柱(年壽):屬肝,主疏泄。
  5. 鼻準(面王、準頭):屬脾,為後天之本。

六腑分佈於五臟周側:

  • 兩頰外側:大腸挾於頰側。
  • 鼻翼旁(方上):屬胃,與脾相表裏。
  • 耳前至頰部:腎與臍部對應。
  • 顴骨下:小腸、肩臂等肢節亦有所屬。

此分法強調「內臟-體表」的對應關係,如《靈樞》所言:「五色之見也,各出其色部」,色部形色異常(如青黑為痛、黃赤為熱)可輔助辨病位深淺。

二、《素問·刺熱》分屬法

此說以五行配五方,將面部劃為五區:

  • 額部(上):屬心,火位。
  • 鼻部(中央):屬脾,土位。
  • 左頰(東):屬肝,木位。
  • 右頰(西):屬肺,金位。
  • 頦部(下):屬腎,水位。

此法與五臟生理特性相應,如肝氣升發主左、肺氣肅降主右,臨床常見肝鬱者左頰青滯,肺熱者右頰潮紅。

三、色部診斷要點

  1. 色澤與病性
    • 青色主肝風、氣滯血瘀;赤色主心火、實熱。
    • 黃色多脾濕;白色主氣血虛寒;黑色為腎虛或寒凝。
  2. 形態變化
    • 色部浮澤為病淺,沉濁為病深;散漫為新病,聚結為久病。
  3. 動態觀察
    • 色部色澤隨病情進退而變化,如脾病者鼻準由黃轉潤,示胃氣來復。

四、學術演變與臨床整合

後世醫家如張仲景、王叔和等,結合「色脈合參」,將色部與寸口脈診、尺膚診法等並用。明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細化,提出「五官應五臟」,如目內眥屬心、鼻翼屬胃等,豐富色診內涵。

色部理論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的整體觀,然需注意個體差異及四診合參,避免單一色部斷症。其與經絡學說、藏象理論相貫通,成為望診不可或缺之環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