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色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色悴
色悴為中醫病狀名詞,指面部色澤憔悴枯萎、缺乏光華,多因久病導致臟腑氣血嚴重耗損所致。此症常見於慢性疾病患者,反映體內精氣不足、陰陽失調的病理狀態。
從中醫理論分析,色悴與五臟功能密切相關:
- 心氣虛衰:心主血脈,其華在面。若心氣不足,血行無力,則面色蒼白無澤。
- 肝血虧虛:肝藏血,開竅於目。肝血不足者,面色青晦,目周尤顯枯槁。
- 脾失健運:脾為氣血生化之源。脾虛則水穀精微不化,面色萎黃如土。
- 肺氣虛弱:肺主皮毛,肺氣虛者面色㿠白,皮毛憔悴。
- 腎精耗竭:腎藏精,其色黑。腎精虧損者,面見黧黑枯槁之象。
色悴的病機核心在於氣血兩虛與精虧髓減。氣虛則推動無力,血虛則濡養失職,精虧則根本動搖。臨床辨證時,需結合五色主病理論:
- 白屬肺,主氣虛、血脫
- 青屬肝,主寒證、痛證、瘀血
- 黃屬脾,主濕證、虛證
- 赤屬心,主熱證
- 黑屬腎,主寒證、痛證、水飲
此症多見於癆瘵、消渴、虛損等慢性消耗性疾病,亦可能出現於重病後期。古代醫籍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精脫者色夭」,《金匱要略》亦載「色夭者,其臟敗」,均強調色悴為臟腑精氣衰竭之外候。
在治療上,需根據具體臟腑虛損情況,選用益氣養血、填精補髓等法,如歸脾湯、左歸丸等方劑加減。然其根本仍在調理臟腑功能,使氣血漸復,色澤方能漸轉潤澤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