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色奪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色奪

色奪為中醫病狀名詞,指人體氣色因久病或內傷而呈現耗散敗壞之象。此概念源自《黃帝內經》,尤見於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所載:「徵其脈不奪色奪者,此久病也。」意指患者脈象雖未顯虛弱,然面色已見衰敗,此為病程遷延日久、氣血陰陽失調之徵兆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氣色與臟腑關係
    中醫認為,面部色澤為五臟氣血之外華。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》云:「十二經脈,三百六十五絡,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。」故色奪反映內在臟腑精氣虧虛,尤與心、肝、脾三臟相關:

    • 心主血脈,其華在面,心血不足則面色無華。
    • 肝藏血,肝血虧虛易見面色青晦。
    •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,脾虛則面色萎黃或蒼白。
  2. 病機與辨證
    色奪多因久病正氣耗傷,或七情內傷、勞倦過度所致,常見以下病機:

    • 氣血兩虛:面色淡白或萎黃,伴神疲乏力。
    • 精血虧耗:面色黧黑或枯槁,多見於腎精不足。
    • 陽氣衰微:面色㿠白或青暗,見於陰寒內盛。
  3. 與脈象之辨
    《內經》強調「脈不奪色奪」為久病特徵,提示疾病已由表入裏,傷及根本。此類患者雖脈象暫時穩定,然色澤已露敗象,預示病情深重,需調補臟腑為要。

古籍佐證

《醫宗金鑒·四診心法》進一步闡釋:「色者,神之旗也。神旺則色旺,神衰則色衰。」指出色奪不僅是形骸之變,更關乎「神氣」存亡,為預後判斷之關鍵。

綜言之,色奪為中醫診察久病、重病之重要指標,透過辨析色澤變化,可窺知內在氣血盛衰與疾病轉歸,臨床須結合四診深入探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