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色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色復

色復,又稱房勞復女勞復,為中醫病證名,指疾病初癒後因房事過度而導致病情復發或加重的證候。此概念源於中醫對「勞復」(疾病復發)的分類,強調房勞為重要誘因之一,屬「勞復」之特殊類型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疾病初癒時,人體正氣未充,氣血尚未完全恢復平衡,此時若行房事,易耗傷腎精、損及真元。腎為先天之本,主藏精,過度房勞會直接動搖腎氣,使陰陽失調,正氣更虛,外邪乘虛內陷,導致原病復發或變生他證。

臨床表現

色復的症狀多與原發疾病相關,常見者包括:

  1. 虛損徵候:如腰膝酸軟、頭暈耳鳴、神疲乏力、自汗盜汗等腎虛表現。
  2. 熱象復熾:若原為溫熱病(如外感熱病),可能見低熱不退、煩渴、舌紅少津等陰虛內熱之象。
  3. 病情反覆:原已消退的症狀(如發熱、咳嗽、疼痛)再度出現,或加重。

與相關概念的區別

  • 勞復:泛指疾病癒後因過勞(如體力、腦力勞動)而復發,色復屬其子類,專指房勞所致。
  • 食復:因飲食失調(如過食肥甘)引發的復發,與色復病因不同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色復的機理與《黃帝內經》「病熱少愈,食肉則復」的禁忌思想一脈相承,強調病後調攝的重要性。《傷寒論》亦提及「陰陽易」之證(傷寒未癒行房後傳染伴侶),雖與色復不盡相同,但同屬房勞致病之例證。後世溫病學派如《重訂廣溫熱論》更明確將色復列為溫熱病復症之一,指出其「精氣內奪,邪熱復熾」的特點。

治療方向

中醫治色復以補虛固本為主,兼顧清餘邪。常用治法包括:

  • 滋腎填精:如六味地黃丸、左歸丸等,適用於腎陰虧虛者。
  • 溫補腎陽:如金匱腎氣丸,針對腎陽不足之證。
  • 清熱養陰:若餘熱未清,可配合青蒿鱉甲湯等方。

色復的記載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,強調病後調養需節欲保精,以固根本。其理論結合藏象學說與病因學,反映中醫對人體康復規律的深刻認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