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色厥動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色厥動血

病證名,指因情慾過度,慾火上炎,迫血妄行,而致吐血、鼻衄等急暴出血之證。此證首見於《景岳全書·雜證謨》,屬中醫「血證」範疇,其病機多與陰陽失調、相火妄動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慾火亢盛:情志過極,或縱慾無度,致相火內熾,灼傷血絡,血熱妄行。
  2. 陰虛火旺:腎陰虧耗,虛火上炎,血隨火升,發為吐衄。
  3. 陰竭陽浮:若陰精大虧,陽無所附,浮越於上,亦可致血厥暴脫,屬危重之候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證:吐血、鼻衄來勢急暴,量多傾湧,色鮮紅或深紫。
  • 兼證
    • 火熱熾盛者,可見面赤煩躁、口苦咽乾、脈洪數。
    • 陰虛者,伴顴紅盜汗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。
    • 若陰竭陽浮,則見四肢厥逆、冷汗淋漓、脈微欲絕等脫象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清熱瀉火

    • 適用於火熱熾盛者,方選清化飲(黃芩、梔子、生地等)或四陰煎(生地、麥冬、白芍等),以涼血止血、清降火勢。
    • 若陰虛火旺,宜加減一陰煎(熟地、知母、地骨皮等),滋陰清熱兼以固絡。
  2. 引火歸原

    • 陰竭於下、虛陽浮越者,急用鎮陰煎(熟地、牛膝、肉桂等),導龍入海,使火歸命門。
  3. 後期調治

    • 血止後需辨證調理,如滋腎填精(左歸丸)、健脾攝血(歸脾湯)等,以防復發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血厥:泛指因失血或瘀血內阻所致昏厥,與色厥動血之「慾火動血」病機有別,然二者皆可出現厥逆,臨床須細辨。

此證危重者,可迅速耗氣傷陰,故治療當分標本緩急,先遏其勢,再固其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