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色脈合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色脈合參

色脈合參為中醫診斷學重要術語,指在臨床診察時,將患者的面色、舌象等外在色澤表現與脈象變化相互參照,綜合分析病情。此診法源自《內經》,強調「有諸內者,必形諸外」,通過外在色脈的對應關係,判斷疾病之新久、虛實及預後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五臟氣血盛衰會反映於體表色澤與脈象。色為氣血之外華,脈為血氣之動態,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》云:「十二經脈,三百六十五絡,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。」故面色、舌色與脈象同源於臟腑氣血,二者相參可驗證病機真偽。

臨床應用

  1. 色脈相符

    • 新病易治:若患者面赤唇紅、舌紅苔黃,脈見洪數或滑數,色脈一致,提示陽熱實證,病屬初起,正氣未虛,如外感熱病或實熱內盛,治以清熱瀉實即可。
    • 久病虛象:若面色萎黃、唇淡白,脈沉細弱,色脈相合,多屬氣血兩虛或脾腎陽衰,如慢性虛勞,需溫補調養。
  2. 色脈相悖

    • 真寒假熱:面頰浮紅如妝(戴陽證),脈卻沉微欲絕,此陰盛格陽之危候,色假熱而脈真寒,需急溫里回陽。
    • 真熱假寒:面色青灰似寒,脈反洪大有力,多因陽熱內鬱不能外達,如熱厥證,當清瀉裏熱。

經典依據

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明確指出:「徵其脈小色不奪者,新病也;徵其脈與五色俱奪者,此久病也。」意謂脈象細弱但面色未衰,病屬新發;若脈色皆顯枯槁,則為久病重證。此論揭示色脈合參可辨病之新久與深淺。

延伸辨析

  • 五色主病與脈象對應:青主肝病,脈弦;赤主心病,脈洪;黃主脾病,脈緩;白主肺病,脈浮;黑主腎病,脈沉。色脈相應者為順,相逆者為逆。
  • 舌脈合參:舌質紫暗配脈澀,多為血瘀;舌胖嫩有齒痕配脈濡,常屬脾虛濕盛。

色脈合參體現中醫「四診合參」之精髓,透過外在徵象的整體聯繫,洞察內在病機,為辨證論治提供關鍵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