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色似胭脂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色似胭脂症

概述
色似胭脂症,又稱「白睛溢血」或「白睛凝脂」,屬中醫眼科病症之一,記載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。其特徵為白睛(鞏膜)上出現片狀或點狀鮮紅血斑,狀如胭脂染附,不痛不癢,亦無明顯腫脹。此症多因血絡受損,血溢絡外所致,與肺經鬱熱、氣血失調或外傷等因素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肺經鬱熱:肺主氣,開竅於鼻,外合皮毛。若熱邪客於肺經,肺氣不清,血受熱迫而妄行,溢於白睛絡脈之外,遂成此症。
  2. 氣逆傷絡:劇烈咳嗽、嘔吐或用力過度,導致氣機上逆,絡脈受損,血溢於外。
  3. 外傷因素:眼部直接受外力撞擊或摩擦,損傷白睛血絡,血溢停聚而成瘀斑。
  4. 其他疾病影響:某些內科疾病(如血熱證、陰虛火旺)可能間接引發血不循經,外溢於目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白睛局部呈現鮮紅或暗紅色斑塊,邊界清晰,形狀不一,或片狀或點狀。
  • 一般無明顯疼痛、畏光或視力障礙,偶有輕微異物感。
  • 若因外傷所致,可能伴隨局部腫脹;因內熱引起者,或見舌紅、脈數等熱象。

辨證論治

  1. 肺熱血溢證

    • 主症:白睛血斑鮮紅,或兼見咳嗽、咽乾、舌紅苔黃。
    • 治法:清肺涼血,散瘀退赤。
    • 方藥:退赤散(黃芩、桑白皮、牡丹皮、赤芍、當歸尾等)加減。熱重者可加梔子、連翹;血瘀明顯者加丹參、茜草。
  2. 氣逆絡傷證

    • 主症:發病前有劇咳、嘔吐史,血斑色澤較深。
    • 治法:降氣和絡,佐以化瘀。
    • 方藥: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)加桃仁、紅花、蘇子、杏仁。
  3. 外傷瘀滯證

    • 主症:有明確外傷史,血斑伴輕度腫脹。
    • 治法:活血化瘀,通絡散結。
    • 方藥:除風益損湯(熟地黃、當歸、白芍、川芎、藁本、前胡、防風)加減,或桃紅四物湯配合局部冷敷。

其他療法

  • 針灸:可取攢竹、太陽、合谷等穴,以瀉熱化瘀。
  • 外治:初期可用冷敷止血,後期以活血藥液(如丹參煎劑)外熏。

預後與調護
本病多屬輕症,血斑通常於1~2週內逐漸吸收消退。若反覆發作或久不消散,需進一步辨證是否兼有陰虛、肝火或血瘀體質,並調整治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