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色鮮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:色鮮明

色鮮明為中醫望診術語,指面部或皮膚色澤呈現明亮、鮮活之態,其臨床意義需結合具體表現與病機綜合判斷。中醫理論中,色澤變化與氣血盛衰、臟腑功能密切相關,此概念可分為生理性與病理性兩種情況:

一、生理性色鮮明
《內經》提出「五色微診」理論,認為健康者面色應「光明潤澤」,此為胃氣充足、氣血調和之徵象。《素問·五臟生成篇》指出:「青如翠羽者生,赤如雞冠者生,黃如蟹腹者生,白如豕膏者生,黑如烏羽者生。」此類正色皆具鮮明而不失柔潤之特質,反映臟腑精氣外榮。尤以明堂(鼻部)色澤明亮為關鍵,因《靈樞·五色》強調「明堂者,鼻也」,其色澤可候脾胃之氣。

二、病理性色鮮明

  1. 水飲內停之象
    《金匱要略·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》明確提出:「色鮮明者有留飲。」此類色鮮明多伴隨面部浮腫、色澤雖亮卻欠潤澤,乃水濕停聚肌表、陽氣被遏所致。張仲景在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亦描述「面色反有熱色者」,屬水熱互結之證,其機理在於三焦氣化失司,津液輸布異常而泛溢肌膚。
  2. 濕熱鬱蒸之候
    《溫病條辨》論及濕溫病時提到「面赤而光亮」,此屬濕熱蘊結中焦,蒸騰於上所致。其色雖鮮明如妝,卻多兼見垢膩感,與陰虛顴紅之嬌嫩有別。清代醫家葉天士在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中更進一步區分「色蒼赤」與「色浮艷」,指出後者多見於痰濕化熱或相火妄動之證。

三、鑑別要點

  • 潤燥之辨:生理性色鮮明必兼潤澤,如《醫宗金鑑·四診心法》所言「光明者,神氣之著」;病理性則多見光亮而乾枯,或伴油膩粘滯感。
  • 浮沉之別:水飲所致色鮮明常顯浮越於表,如《診家正眼》所述「色浮者病在淺」;正色之明潤則含蓄內蘊。
  • 兼證參照:需結合脈象(如留飲多見沉弦)、舌象(苔白滑或黃膩)及體徵(如按之凹陷不起)綜合判斷。

此概念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的診斷思維,臨床需透過色澤變化洞察氣血津液之盛衰與病邪性質,方不致誤判。歷代醫家如朱丹溪在《格致餘論》中強調「觀其色,察其澤」,即指此類細微辨證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