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初孕大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初孕大熱
病證名,指婦女妊娠初期出現明顯發熱症狀的現象。此症最早記載於清代醫家陳佳園所撰《女科秘寶》,書中提及:「初孕自發大熱,服涼藥更甚,此胎之虛熱也,服四物湯再加人參、附子。」揭示其病因與治療方向。
中醫病機分析
中醫認為,妊娠初期陰血下聚胞宮以養胎元,致使母體氣血暫時失衡。若孕婦素體氣虛或陰血不足,易形成「虛陽外浮」之象,表現為身熱、煩躁、口乾等症。此熱非實火,乃因胎元初結,陰血相對不足,陽氣無所依附而外越所致,故稱「胎之虛熱」。若誤用寒涼藥物清熱,反傷陽氣,使虛熱更甚。
辨證要點
- 熱象特徵:熱勢綿綿,午後或夜間明顯,伴面頰潮紅、手足心熱,但體溫未必顯著升高。
- 兼症:或見頭暈乏力、心悸少寐、口乾不欲飲,舌淡紅少苔,脈細數或滑而無力。
- 與外感熱證鑑別:外感多伴惡寒、鼻塞、脈浮;初孕大熱則無表證,且與胎元相關。
治法與方藥
《女科秘寶》主張以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為基礎,滋養陰血以斂浮陽,再加人參補益元氣、附子溫陽固攝(需謹慎配伍,防辛燥傷陰)。後世醫家亦可能選用:
- 當歸散(《金匱要略》):當歸、黃芩、白芍、川芎、白朮,調和肝脾兼清虛熱。
- 泰山磐石散加減:補氣養血,佐以安胎。
理論延伸
此症與「子煩」(妊娠心煩)部分病機相通,但子煩以心煩不寧為主,初孕大熱則以發熱為顯。明代《景岳全書》進一步闡述:「妊娠虛熱,皆由血蔭養胎,陽失所依」,強調調和氣血為治療核心。
總此,初孕大熱屬妊娠特殊生理變化,中醫從氣血陰陽辨證,注重補虛固本,避免過用清泄,以護胎元為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