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色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色夭

定義
色夭為中醫病狀名詞,指皮膚色澤枯槁無華,失去正常的光潤與生氣。此症多見於久病不癒或氣血津液嚴重耗損的患者,反映臟腑功能衰退、精氣不足的病理狀態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與「氣血津液」的關係
    中醫認為,皮膚的光澤與潤澤度依賴於氣血的濡養與津液的潤澤。當氣血虧虛或津液耗傷時,皮膚失於濡潤,便會呈現枯槁、晦暗之態。《靈樞·決氣》明確指出:「液脫者,骨屬屈伸不利,色夭。」意指津液嚴重虧耗時,不僅關節屈伸不利,皮膚亦會失去光澤。
  2. 與「五色」及「五臟」的關聯
    中醫診斷學強調「望色」,將面色分為青、赤、黃、白、黑五色,分別對應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五臟。色夭可出現在任何一色中,表現為該色失去明潤,轉為枯槁。例如:

    • 肝病色夭:面色青而晦暗,無光澤。
    • 心病色夭:面色赤而燥裂,如蒙塵垢。
      此現象提示相應臟腑的精氣衰竭。
  3. 與「神氣」的表現
    「色夭」常伴隨「神氣」的喪失。《素問·移精變氣論》提到:「得神者昌,失神者亡。」色夭即為「失神」的外在表現之一,顯示患者生命力衰退,預後較差。

病因病機

  • 久病耗傷:慢性疾病長期消耗氣血津液,導致肌膚失養。
  • 津液脫失:如大汗、大瀉、大出血等,致使津液驟脫,皮膚枯槁。
  • 臟腑虛衰:尤其與脾、腎兩臟相關。脾虛則氣血生化不足,腎虛則精不化血,皆可致色夭。

與相似證候的鑑別

  • 夭然不澤:與色夭相關,但更強調皮膚的乾燥、粗糙,可能伴隨脫屑,多因血虛或風燥所致。
  • 面色晦暗:多與瘀血或寒凝相關,色澤偏暗滯,而非單純枯槁。

文獻溯源
《靈樞·決氣》最早記載「色夭」一詞,並將其與「液脫」直接聯繫,奠定其病理基礎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在《類經》中進一步闡釋,認為色夭是「精氣敗壞」之徵,強調其與預後的關聯性。

臨床意義
色夭作為望診的重要指標,不僅反映病情輕重,亦能判斷疾病轉歸。若患者由色澤晦暗轉為明潤,提示氣血漸復;反之,若色夭加重,則需警惕正氣衰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