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色以潤澤為本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色以潤澤為本
「色以潤澤為本」為中醫診斷學之重要術語,出自《望診遵經》。此概念強調健康之人,其面部色澤當以明潤光澤為根本,此乃臟腑氣血調和、陰陽平衡之外在表現。中醫認為,人體內在氣血之盛衰、臟腑之功能狀態,皆可透過面部色澤反映於外,故察色為望診之關鍵環節。
生理與病理意義
健康者之面色,當如帛裹朱、如鵝羽般光潤含蓄,此即「有神之色」,顯示氣血充盈、經脈通暢。若病色顯現,其色雖異於常,然仍帶潤澤者,多提示正氣未衰,病屬輕淺,預後較佳;反之,若色見枯槁晦暗,如塵蒙垢,則為臟氣衰敗、氣血枯涸之象,病勢多重,預後較差。
潤澤與五色之關係
中醫將病色歸納為青、赤、黃、白、黑五類,然無論何色,皆需察其是否含潤澤之機。例如:
- 青色主寒、痛、瘀,若青而隱隱潤澤,多為寒凝氣滯,陽氣未絕;若青如草茲,枯槁無華,則屬肝氣敗絕。
- 赤色主熱,面赤而明潤者,多為實熱外浮;若赤如衃血,燥烈不澤,則為陰虛陽亢之危候。
- 黃色主濕、虛,黃而潤澤如蟹腹者,屬脾虛濕蘊;黃如枳實,乾枯不榮,則為中氣衰敗。
理論依據
《內經》云:「五色微診,可以目察……赤欲如白裹朱,不欲如赭。」強調色貴含蓄,忌外露枯夭。潤澤之根本在於「有胃氣」,即脾胃運化之氣上榮於面。故《靈樞·五色》指出:「五色各見其部,察其浮沉,以知淺深;察其澤夭,以觀成敗。」澤夭之辨,實為判斷疾病轉歸之重要依據。
臨床應用
醫者診病,必先觀其色澤潤枯。例如:
- 久病面色蒼白,若隱透紅潤,為胃氣來復,病情轉佳之兆;
- 急症面赤,若突然轉為慘白無澤,則恐氣隨血脫,亟當救逆。
此術語不僅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之診斷思想,亦貫穿「重神輕形」之辨證原則,為歷代醫家所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