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色澤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色澤

在中醫學中,色澤指面部或肌膚所呈現的顏色與光澤狀態,是望診的重要依據之一。正常情況下,健康之人面色應鮮明潤澤,反映臟腑氣血調和,尤以胃氣充足為關鍵。《靈樞·五色》云:「明堂者,鼻也。闕者,眉間也。庭者,顏也。蕃者,頰側也。蔽者,耳門也。其間欲方大,去之十步,皆見於外,如是者壽必中百歲。」此處強調面部色澤明亮、分布勻稱,為長壽之徵。

病理表現
若色澤異常,多與水液代謝失調相關。如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指出:「色澤者,當病溢飲。」意指面色浮腫光亮者,常因水濕停聚肌表,屬「溢飲」範疇。此類患者多因肺、脾、腎三臟氣化失常,水液泛溢肌膚所致,臨床可見眼瞼或四肢浮腫,皮色繃急而亮。

色澤與五色診
中醫五色診(青、赤、黃、白、黑)結合色澤變化,可進一步辨別病性:

  • 色鮮明潤澤:多屬陽證、實證,如濕熱蘊結。
  • 色晦暗枯槁:多屬陰證、虛證,如氣血虧虛或瘀血內阻。
    《醫宗金鑑·四診心法》提及:「色見皮外,氣含皮中。內光外澤,氣血融融。」強調色澤需兼顧顏色與光澤,以判斷氣血盛衰。

相關概念辨析

  • 色鮮明:專指病態下局部色澤過於鮮亮,如黃疸之「面目鮮黃」,多因濕熱熏蒸。
  • 色潤澤:雖屬病態,但胃氣未絕,預後較佳;反之,色枯槁無澤則提示胃氣衰敗,病情深重。

色澤之辨,需結合部位、形態及全身症狀,方能準確判斷病機,為中醫辨證論治之重要環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