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色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色診

色診為中醫診斷學中望診之重要組成部分,主要透過觀察患者面部顏色與光澤之變化,以辨別疾病之性質、部位及深淺。中醫認為,面部色澤為五臟氣血之外華,《靈樞·邪氣藏府病形》云:「十二經脈,三百六十五絡,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。」故色診不僅能反映臟腑盛衰,亦可推測病情進退。

色診之核心原則

  1. 五色主病
    以青、赤、黃、白、黑五色對應五臟(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)及病邪性質:

    • 青色:主肝病、寒證、痛證、瘀血。如面色青暗,多屬寒凝氣滯;青紫則見於血瘀。
    • 赤色:主心火、熱證。滿面潮紅為實熱,顴部嫩紅為陰虛火旺。
    • 黃色:主脾虛、濕證。萎黃為氣血不足,黃而鮮明為陽黃(濕熱),黃而晦暗為陰黃(寒濕)。
    • 白色:主氣血虛、寒證。蒼白為陽氣暴脫,淡白為血虛。
    • 黑色:主腎虛、水飲、瘀血。面黑而淡為腎陽虛,黑而焦乾為腎陰虧。
  2. 色澤浮沉與病位深淺

    • 浮露:色顯於皮膚淺表,主病在表、新病。如色浮而紅,多為外感風熱。
    • 沉隱:色藏於皮膚深層,主病在里、久病。如色沉而青紫,提示內傷瘀血。
  3. 色之潤枯與胃氣盛衰

    • 潤澤:面色明潤含蓄,為胃氣充足,雖病易治。
    • 枯槁:面色晦暗無華,如「真臟色現」,屬胃氣衰敗,病勢危重。
  4. 病色擴散方向
    色斑或色變之走向,常與病勢相關。如赤色自下頦上延至顴,多為心火熾盛上炎;青色從目下蔓延至額,可責之肝鬱乘脾。

色診與經絡臟腑之關聯

面部不同區域分屬五臟:

  • 額部(庭):屬心
  • 鼻部(明堂):屬脾
  • 頰部(蕃):屬肝腎
  • 頤部(蔽):屬腎

此分佈源自《內經》「五臟六腑之氣,皆上注於面」之理論,臨床可結合部位與色變,精確定位病變臟腑。

色診之動態觀察

病情演進中,色澤亦隨之變化。如熱證由實轉虛,赤色可漸褪為淡紅;濕邪久蘊,黃色可能由鮮明轉為晦滯。此類動態特徵,有助判斷疾病轉歸。

色診為中醫獨具之診法,需結合四診合參,方能全面辨析病機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李東垣等,皆重視色診於臨床之應用,其理論深植於陰陽五行與藏象學說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