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色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色痔

色痔為中醫病名,指因房事過度而誘發之痔疾,首載於《外科證治全書》卷三。該書明確指出:「同房後即腫痛發者為色痔。」臨床上,凡因房室不節而引發之痔瘡、肛漏、肛門癰腫等症,皆可歸於此類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色痔之成因與「腎精耗損」及「濕熱下注」密切相關。房事過度易傷腎精,導致腎陰虧虛,虛火內生;加之肝腎同源,腎虛則肝失濡養,疏泄失常,氣滯血瘀。若兼飲食不節,濕熱內蘊,下注肛門,則氣血壅滯,絡脈瘀阻,發為痔瘡腫痛。此外,腎氣不足亦會使肛門肌肉失於固攝,加重痔核脫垂或肛漏膿血之症。

臨床表現

色痔之典型症狀為房事後肛門腫痛驟發,或原有痔瘡症狀加劇,可伴見:

  1. 局部腫脹灼熱:因濕熱瘀阻,肛門周圍血絡不通。
  2. 痔核脫出或增大:腎虛氣陷,固攝無力,致痔核外脫難收。
  3. 便血或膿液滲出:濕熱灼傷血絡,或肛漏潰破成膿。
  4. 腰膝酸軟、頭暈耳鳴:此為腎精虧虛之全身徵象。

辨證分型

  1. 腎陰虛夾濕熱:痔瘡腫痛伴口乾咽燥、潮熱盜汗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2. 氣虛下陷:痔核脫垂難納,乏力倦怠,舌淡脈弱。
  3. 濕熱瘀阻:肛門灼痛拒按,大便黏滯,舌苔黃膩,脈滑數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色痔以「補腎固本」結合「清熱祛濕」為主,依證型選方:

  • 腎陰虛者:常用六味地黃丸加減,滋陰降火,佐以槐花、地榆涼血止血。
  • 氣虛下陷者:選補中益氣湯升提固脫,加五倍子、訶子收斂痔核。
  • 濕熱瘀阻者:以止痛如神湯清熱利濕,配合桃仁、紅花活血散瘀。

古籍論述

《外科證治全書》強調色痔與房勞之關聯,並指出其發病急驟之特徵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亦提及:「痔漏之症,或因醉飽入房,筋脈橫解,腸澼為痔。」進一步闡明房事不節致氣血逆亂,誘發肛腸疾患之機理。

色痔一症,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辨證論治」之特色,臨床須審因察證,標本兼顧,方能收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