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澀腸固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澀腸固脫
澀腸固脫為中醫治法之一,主要用於治療久瀉久痢、滑脫不禁之證。其作用機理在於收斂固澀大腸,以止瀉痢,並防止正氣隨津液耗散而致虛脫。此法與「澀腸止瀉」概念相近,然更強調對氣虛下陷或腎陽不足所致脫肛、泄瀉無度等重症的固攝作用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澀腸固脫所治之證多因:
- 脾腎陽虛:久瀉傷陽,脾失健運,腎失封藏,致大腸滑脫不固。
- 氣虛下陷:中氣不足,升舉無力,常見於脫肛或泄瀉日久者。
- 大腸不固:濕熱或寒濕久蘊,損傷腸絡,氣機失攝,瀉痢反覆。
常用方藥
臨床常用具收澀固脫功效的藥物與方劑,如:
- 藥物:
- 訶子(煨用):澀腸止瀉,兼能下氣。
- 赤石脂:溫澀固脫,善治久痢脫肛。
- 肉豆蔻(煨):溫中行氣,澀腸止瀉。
- 罌粟殼:收斂力強,用於瀉痢無度(需慎用)。
- 方劑:
- 真人養臟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補虛溫中、澀腸固脫,主治脾腎虛寒之久瀉久痢。
- 四神丸(《證治準繩》):溫補脾腎,澀腸止瀉,適用於五更泄瀉。
辨證要點
運用澀腸固脫法時,需辨明虛實夾雜與純虛無邪之別:
- 虛寒滑脫:瀉痢清稀、完穀不化、畏寒肢冷,舌淡苔白,脈沉遲。
- 氣虛下陷:肛門墜脹、脫肛,伴氣短乏力,脈弱。
此法多與溫補脾腎或益氣升陽法同用,以標本兼治。例如,配伍補骨脂、黃芪等藥,增強固攝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