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澀腸止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澀腸止瀉

澀腸止瀉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「收澀法」之一,專用於調治大腸滑脫、瀉痢日久不止之證。其核心機理在於固攝腸道、斂澀津液,以止瀉固脫,適用於脾腎虛寒或久病正虛所致之大便失禁、滑泄無度等病證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瀉痢日久不癒多與以下因素相關:

  1. 脾腎陽虛:脾主運化,腎司二便。若脾陽不振,水穀不化;或腎陽衰微,命門火衰,則大腸失於溫煦,水濕下注而為瀉痢。
  2. 大腸滑脫:久瀉久痢導致腸道氣機下陷,固攝無權,甚則滑脫不禁。
  3. 正虛不固:氣血虧虛或久病耗傷正氣,腸道失於濡養,津液外泄。

常用藥物

澀腸止瀉法多選用質重酸澀之品,以收斂固脫:

  • 訶子:苦酸澀平,善斂肺澀腸,治久瀉久痢兼肺氣虛喘者。
  • 罌粟殼:酸澀平,具強效止瀉止痛之功,然須慎用以免成癮。
  • 赤石脂:甘酸澀溫,質重下沉,可溫澀下焦,兼能止血。
  • 烏梅:酸平,斂肺澀腸,生津安蛔,適用於虛熱瀉痢。
  • 禹餘糧:甘澀微寒,重鎮固下,善治大腸滑脫兼陰傷者。

代表方劑

  1. 真人養臟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

    • 組成:訶子、罌粟殼、肉豆蔻、白朮、人參、當歸、白芍、肉桂、木香、甘草。
    • 功效:溫補脾腎,澀腸固脫。主治脾腎虛寒之久瀉久痢,滑脫不禁,甚則脫肛。
  2. 桃花湯(《傷寒論》)

    • 組成:赤石脂、乾薑、粳米。
    • 功效:溫中澀腸,主治虛寒下痢,便膿血,色暗不鮮,腹痛喜溫按。
  3. 四神丸(《證治準繩》)

    • 組成:補骨脂、肉豆蔻、吳茱萸、五味子、生薑、大棗。
    • 功效:溫腎暖脾,固腸止瀉。專治五更瀉(腎泄),晨起腹痛泄瀉,完穀不化。

辨證要點

臨床運用澀腸止瀉法,需明辨虛實:

  • 虛證:瀉痢日久,質稀溏薄,無臭穢,伴神疲乏力、畏寒肢冷,舌淡苔白,脈沉細。
  • 實證忌用:若瀉痢初起,濕熱積滯未清(如裏急後重、便臭穢黏滯),誤用收澀恐閉門留寇。

此治法體現中醫「急則治標」與「標本兼顧」之思維,通過固澀與溫補並施,恢復腸道正常運化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