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澀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澀劑

澀劑,又稱固澀劑,屬中醫方劑學「十劑」分類之一,主要由酸收斂澀之藥物組成,用於治療氣、血、精、津液等耗散滑脫之證。其作用機理在於收斂固攝,防止正氣過度流失,適用於各種虛性不固所致的病症。

澀劑的臨床應用

澀劑依病症特點可分為以下幾類:

  1. 固表止汗

    • 適應證:自汗(氣虛不固)、盜汗(陰虛內熱)。
    • 常用方劑:牡蠣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、玉屏風散(《醫方類聚》)。
    • 藥物舉例:麻黃根、浮小麥、五味子等,配伍益氣養陰之品。
  2. 澀精止遺

    • 適應證:遺精、滑精、早洩(腎虛不固)。
    • 常用方劑:金鎖固精丸(《醫方集解》)、桑螵蛸散(《本草衍義》)。
    • 藥物舉例:沙苑子、芡實、蓮鬚等,常與補腎藥同用。
  3. 澀腸固脫

    • 適應證:久瀉久痢、大腸滑脫不禁。
    • 常用方劑:真人養臟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、四神丸(《內科摘要》)。
    • 藥物舉例:訶子、肉豆蔻、赤石脂等,多配合溫補脾腎之藥。
  4. 固崩止帶

    • 適應證:崩漏下血、帶下過多(脾腎兩虛或衝任不固)。
    • 常用方劑:固衝湯(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)、完帶湯(《傅青主女科》)。
    • 藥物舉例:海螵蛸、椿根皮、龍骨等,常與調補氣血藥配伍。

澀劑的配伍特點

澀劑雖以收斂為主,但須結合病機靈活配伍:

  • 虛證為本:多與補益藥同用,如氣虛配黃耆、白朮;腎虛配山茱萸、熟地黃。
  • 兼夾實邪:若有濕熱或瘀滯,需佐以清利或活血之品,避免「閉門留寇」。
  • 酸澀與甘溫結合:如五味子配人參,增強固脫益氣之效。

經典理論依據

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散者收之」的治療原則,為澀劑奠定理論基礎。明代張景岳進一步強調:「固澀之藥,性多酸收,能斂正氣而不留邪。」說明澀劑需辨證使用,以標本兼顧為要。

澀劑體現中醫「以斂為治」的獨特思路,臨床需精準辨別滑脫證候的根源,方能收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