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澀可去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澀可去脫

「澀可去脫」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意指運用具收澀特性的藥物,以治療因正氣虛衰或臟腑功能失調而導致的滑脫不固之證。此類病證多表現為津液、精微物質或臟器脫垂等外泄流失,如自汗、盜汗、遺精、滑泄、久瀉、崩漏、帶下等。其核心病機在於「氣虛不攝」或「固攝無權」,故需以收澀之品斂其耗散,固其根本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「脫」證可分為氣脫、精脫、津脫等,皆與五臟功能失調相關,尤以肺、脾、腎三臟為關鍵。肺主氣司宣發,脾主統攝升清,腎主封藏固精,若此三臟虛損,則氣血津液失於固攝,發為滑脫。而「澀」藥性多酸澀或甘溫,歸經以肺、脾、腎為主,能收斂外泄之氣血津液,如《醫方集解》所言:「澀者,收斂其脫散也。」

臨床應用舉隅

  1. 斂汗固表
    衛氣不固所致自汗、盜汗,常用牡蠣散(牡蠣、黃耆、麻黃根、浮小麥),以牡蠣斂陰潛陽,佐黃耆益氣固表,標本兼顧。
  2. 澀精止遺
    腎虛封藏失職之遺精滑泄,選金鎖固精丸(沙苑子、芡實、蓮鬚、龍骨、牡蠣),以收澀下元,補腎填精。
  3. 固腸止瀉
    久瀉久痢、大腸滑脫者,可用真人養臟湯(罌粟殼、訶子、肉豆蔻、白朮等),澀腸與溫補脾土並行。
  4. 固崩止帶
    婦人崩漏不止或帶下清稀,常以固衝湯(白朮、黃耆、龍骨、牡蠣、五倍子)益氣攝血,收澀固脫。

藥物特性與配伍

澀藥多具酸收之性,如五味子、烏梅、山茱萸等,能斂肺氣、固腎精;另如龍骨、牡蠣等礦物藥,質重沉降,可潛陽固脫。臨床運用時,需辨明虛實標本,若純虛者當配伍補益藥(如人參、黃耆),若兼邪實(如濕熱、瘀血)則需慎用,以免閉門留寇。

經典文獻依據

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散者收之」的治療原則,為澀法奠定理論基礎;《傷寒論》中赤石脂禹餘糧湯治下焦滑脫,亦體現此理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強調「固澀為收斂之劑」,需與補法相輔,方能標本同治。

此治法體現中醫「以固為用」的辨證思維,透過收澀外泄之物,復其臟腑固攝之能,然具體用藥仍需四診合參,方得機圓法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