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澀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澀脈是中醫脈診中的重要脈象之一,其特徵為脈來艱澀不流利,猶如輕刀刮竹之感,與滑脈形成鮮明對比。根據《脈經》記載:「澀脈細而遲,往來難且散,或一止復來。」具體而言,澀脈在指下的感覺是脈形細小、脈率遲緩,往來澀滯,時有散亂或間歇的現象。

從中醫理論來看,澀脈的形成主要與以下病理機制相關:

  1. 精血虧虛: 當人體精血不足時,脈道失於充盈,血液運行無力,故呈現往來艱澀之象。此類情況常見於久病體虛、失血過多或精液耗傷的患者。
  2. 津液耗傷: 津液與血液同源,若因熱病傷津、汗吐下過度導致津液虧損,脈道失於濡潤,亦可出現澀脈。
  3. 氣滯血瘀: 氣機鬱滯或瘀血內阻,致使脈道不通,血流不暢,脈象便會表現為澀滯不利。此類澀脈多兼見弦緊之象,與虛證之澀脈有所不同。

在臨床辨證中,澀脈的診斷意義需結合其他症狀綜合分析:

  • 若澀而無力,多屬虛證,常見於血虛、精虧或津傷
  • 若澀而有力,則多為實證,提示氣滯血瘀
  • 婦科病中見澀脈,多與月經不調、痛經、閉經等血瘀證候相關
  • 內科雜病出現澀脈,則可能見於胸痹、癥瘕積聚等病症

歷代醫家對澀脈亦有諸多闡述:

  • 《瀕湖脈學》形容其「如雨沾沙,如病蠶食葉」
  • 《診家正眼》指出「澀為血少,亦主精傷」
  • 《四診抉微》強調「澀而堅大,為有實熱;澀而虛軟,虛火炎灼」

在脈象鑑別方面,澀脈需與結脈、代脈等節律不整的脈象相區別。雖然澀脈可能出現「一止復來」的表現,但其主要特徵在於往來艱澀不流利,而非單純的節律失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