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澀翳內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澀翳內障

澀翳內障,又稱澀翳,屬圓翳內障範疇,為中醫眼科疾病之一。其特徵為瞳神內生翳障,色澤凝滯,視物漸趨朦朧,終至失明。

病因病機

澀翳內障之形成,多因肝腎陰虛,精血不足,或脾虛濕濁上泛,致目失濡養,神水混濁,翳障凝結於瞳神之內。亦有因風熱上擾,或氣滯血瘀,致使睛珠失卻清明,翳膜漸生。

臨床表現

初起之時,患者自覺眼前如有輕煙薄霧遮蔽,視物朦朧不清,隨病情進展,視力逐漸減退,終至不辨人物,僅能感知光線明暗(猶辨三光)。眼科檢查可見瞳神內翳障色如凝脂,黃而滯濁,翳膜厚濁無光澤,且瞳神形態尚端正,未見偏斜。

辨證分型

  1. 肝腎陰虛型:除視物昏矇外,兼見頭暈耳鳴、腰膝痠軟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等陰虛之象。
  2. 脾虛濕濁型:翳障色黃而濁,伴有頭重如裹、胸悶納呆、舌苔白膩、脈濡滑等濕濁內停之候。
  3. 氣滯血瘀型:翳膜凝滯難消,目珠脹痛,舌質暗紫或有瘀斑,脈澀。

治療原則

傳統中醫治療澀翳內障,以內服藥物調理為主,配合針灸等外治法。若翳障已凝滯堅固,古籍記載可施以「金針撥障術」,以針刺破翳膜,促其消散。然此術需由經驗豐富之醫者操作,以免損傷目絡。

澀翳內障與其他內障疾患(如浮翳、沉翳)雖同屬瞳神疾患,然其翳膜色澤、質地及病機各有特異,臨床須詳加辨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