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殺血心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殺血心痛

病證名,首載於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卷一「婦人殺血心痛方論」,又稱「血崩心痛」或「失血心痛」。此證多見於婦女因血崩或小產失血過多,導致心血驟虛,經脈失養,瘀阻作痛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本證主要因大量失血後,心脾兩虛,氣血耗傷。血為氣之母,血脫則氣隨血耗,心失所養,血行無力,滯而為瘀,阻塞心脈,故發為心痛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虛中夾瘀」:

  1. 血虛失養:失血過多,心脾虧虛,經絡空虛,不榮則痛。
  2. 血瘀阻絡:氣血虧耗,推動無力,餘血凝滯,不通則痛。

辨證分型與治法

臨床須辨虛實寒熱,根據血色、疼痛性質及伴隨症狀分型論治:

  1. 氣血虛弱型

    • 主證:血崩量多,血色淡紅質稀,心痛綿綿,小腹喜按,面色蒼白,舌淡脈細弱。
    • 治法:急則收斂止血,緩則益氣升舉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急用:烏賊骨炒研細末,醋湯調服,以固澀止血。
      • 緩調:補中益氣湯(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當歸等)補氣攝血,升舉陽氣。
  2. 血瘀阻絡型

    • 主證:血崩色紫暗夾塊,心痛如刺、拒按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
    • 治法:先活血化瘀以止痛,後補益氣血以固本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急用:失笑散(五靈脂、蒲黃)活血散瘀,通絡止痛。
      • 後調:十全大補湯(四君子湯合四物湯加黃耆、肉桂)溫補氣血,調和營衛。

中醫理論延伸

  • 心與血的關係: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「心生血」,心主血脈,失血過多則心失所主,脈道澀滯。
  • 瘀血致痛機理:清代王清任《醫林改錯》強調「瘀血不去,新血不生」,血瘀阻絡可致刺痛拒按,需活血以復其流通之性。

此證屬婦科急症,臨床須緊扣「止血不忘化瘀,補虛兼顧行滯」原則,避免純澀留瘀或猛攻傷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