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沙蜮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沙蜮
病名,俗稱「麻腳瘟」,屬中醫外感病範疇,因感染沙蝨、溪毒等穢濁邪氣所致。其病症與傷寒、溫疫、霍亂、瘴氣相似,然以「手足逆冷」為主要辨證特徵,甚者可發展至四肢麻木不仁,寒涼感蔓延過肘膝關節。
病因病機
沙蜮之毒多發於濕熱瘴癘之地,或夏秋之際接觸疫水、沙蝨而染邪。毒邪自肌表或口鼻侵入,先鬱阻經絡,致氣血運行不暢,故見手足麻木;繼而內犯中焦,使脾胃升降失司,遂發腹痛吐瀉。若毒邪深重,可耗傷陽氣,導致四肢厥逆、脈伏欲絕,甚則陽氣暴脫,出現大汗淋漓、目眶凹陷、筋脈瘛瘲(抽搐)等危候。
臨床表現
- 初期:足部先感麻木(俗稱「麻腳瘟」),漸次上行至腿膝,伴輕微惡寒。
- 中期:毒邪內攻,見劇烈腹痛、嘔吐泄瀉,四肢冰冷至肘膝,脈沉伏或微細欲絕。
- 危重期:面色蒼白、冷汗如油、神昏目陷、四肢抽搐,此為陽脫陰竭之象,病勢凶險。
治法與方藥
- 主方:可選《醫略十三篇》所載「含沙散」,以解毒辟穢、通陽復脈。
- 辨證加減:
- 若寒濕偏盛,肢冷脈伏,可合「四逆湯」回陽救逆;
- 若吐瀉劇烈、津液大傷,配伍「生脈散」益氣固脫;
- 若瘛瘲不止,酌加熄風之品如鉤藤、羚羊角。
相關鑑別
- 霍亂:以驟發吐瀉為主,少見手足逆冷過肘膝;
- 溫疫:多具傳染性,初起熱象顯著,與沙蜮之寒濕特性不同;
- 瘴氣:發於嶺南煙瘴之地,常伴發熱頭痛,與沙蜮局部麻木有異。
沙蜮一病,古籍記載雖簡,然其病機涉及毒邪閉阻、陽氣衰微,臨證需緊抓「麻木逆冷」與「吐瀉脈伏」之綱,及時溫通解毒,以防陽脫之變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