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沙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沙證

沙證,又稱「沙蝨病」,為中醫病名之一,指因沙蝨蟲毒侵襲人體所致的疾患。此病最早見於《肘後備急方·治卒中沙蝨毒方》,記載沙蝨多潛藏於山水之間,體型極細,肉眼難以察覺。當人於水中沐浴或陰雨天行走於草叢時,此蟲易附著於皮膚,並鑽入皮內致病。

病因病機
沙證主要由外感「沙蝨蟲毒」引起。沙蝨攜帶毒邪,其毒性質屬濕熱穢濁,侵入人體後,先客於肌表,繼而內傳經絡,甚則深入骨髓。初起時,蟲毒鬱於皮腠,與氣血相搏,導致局部氣血瘀滯;若毒邪未及時化解,可進一步內陷,引發全身症狀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初期:蟲毒初襲,皮膚出現赤色疹點,狀如小豆、黍米或粟粒,觸之疼痛如刺。
  2. 中期:約三日後,毒邪蔓延,可見全身關節疼痛,並伴隨寒熱交替(類似瘧疾之寒熱往來),皮膚赤疹處逐漸化膿成瘡。
  3. 後期:若未及時治療,蟲毒深入骨髓,可導致氣血耗傷、臟腑受損,甚則危及性命。

鑒別診斷
沙證與「恙蟲病」相似,皆由蟲毒引發,但中醫更強調其濕熱毒邪的特性,並注重辨別毒邪的淺深層次。此外,需與「疔瘡」、「丹毒」等皮膚熱毒病症區分,後者多無蟲毒內陷之變證。

中醫治法

  1. 外治:初期宜以解毒殺蟲為主,可選用草藥外敷,如蒲公英、紫花地丁搗爛塗患處,或以雄黃、硃砂等研末調敷,以驅蟲拔毒。
  2. 內治
    • 表證期:清熱解毒、透邪外出,方用「黃連解毒湯」加減。
    • 毒邪內傳:若見寒熱、關節痛,宜「清瘟敗毒飲」合「宣痹湯」化裁,以清熱涼血、通絡止痛。
    • 毒陷骨髓:需大劑清熱解毒、活血透邪,可考慮「犀角地黃湯」配合蟲類藥如全蠍、蜈蚣,以搜剔深伏之毒。

古籍補充
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沙蝨「潛隱皮膚,發則痛癢」,進一步描述其毒邪潛伏之性;《醫宗金鑒》則強調治療時需「先解其毒,後調其血」,體現中醫「標本兼治」的原則。

沙證的論治,體現中醫對蟲毒致病機理的深刻認識,並結合辨證施治,針對毒邪的傳變層次予以不同治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