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砂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砂疥,病名。見《瘍科選粹》卷六。該病乃由於血熱凝滯於表皮肌膚所致。患處皮損狀如細砂,焮赤癢痛難忍,搔抓後有少量滋水。治宜內服當歸飲子。類似癢疹。

《瘍科選粹》卷六:“砂疥,此由血熱凝滯於表皮肌膚所致。患處皮損狀如細砂,焮赤癢痛難忍,搔抓後有少量滋水。治宜內服當歸飲子。”

當歸飲子方:當歸三錢,生地黃三錢,赤芍三錢,川芎三錢,白芍三錢,甘草三錢,水煎服。

砂疥,又名砂瘡。多發於小兒,初起皮膚出現紅色小丘疹,逐漸增多,互相融合成片,表面覆蓋細砂狀鱗屑,搔抓後有少量滋水。皮損處灼熱、瘙癢難忍,夜間尤甚。

本病多因血熱內蘊,外受風邪,蘊結肌膚所致。治宜清熱涼血,疏風止癢。可用當歸飲子加減治療。

方中當歸、生地黃、赤芍、川芎、白芍均有清熱涼血之功,甘草可緩急止痛。諸藥合用,共奏清熱涼血,疏風止癢之效。

砂疥的治療,除了藥物治療外,還應注意飲食調理,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,以免加重病情。另外,還應注意個人衛生,勤洗澡,勤換衣,保持皮膚清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