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砂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砂疥

砂疥為中醫皮膚病症之一,首載於明代《瘍科選粹》卷六。其病因多由血分鬱熱,凝滯於肌表,致使氣血運行不暢,肌膚失養而成。臨床表現為患處皮膚出現密集細小疹點,色紅灼熱,狀如砂粒,觸之粗糙,伴隨劇烈搢癢及刺痛感。搔抓後局部可滲出少量黃色滋水,甚則皮膚增厚,形成苔蘚樣變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砂疥之發與「血熱風燥」密切相關。情志失調、飲食辛辣或外感風熱之邪,皆可引動內熱,燔灼營血,導致血熱偏盛。熱鬱肌腠,與風邪相搏,滯於皮絡,遂發為砂疥。此外,若患者素體陰虛,津血不足,肌膚失潤,亦易化燥生風,加重瘙癢。

辨證論治

  1. 血熱風燥證

    • 主證:疹色鮮紅,灼熱癢甚,搔破血溢,舌紅苔薄黃,脈弦數。
    • 治法:涼血潤燥,祛風止癢。
    • 方藥:當歸飲子加減(當歸、生地黃、白芍、川芎、何首烏、荊芥、防風等)。若熱毒熾盛,可加牡丹皮、赤芍以增強涼血之效。
  2. 濕熱蘊結證

    • 主證:疹處滋水浸淫,周邊紅腫,舌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利濕,解毒止癢。
    • 方藥:萆薢滲濕湯合黃連解毒湯加減。

外治法
可配合中藥外洗或塗敷,如選用苦參、地膚子、蛇床子等煎湯溻漬,或以青黛散調麻油外搽,以清熱解毒、收濕止癢。

砂疥與西醫「結節性癢疹」或「濕疹」部分表現相似,然中醫強調辨證施治,針對血熱、風燥、濕熱等不同病機,調理內在氣血陰陽,以達標本兼治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