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初生下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初生下吐

病證名,出自《小兒藥證直訣》,指新生兒同時出現腹瀉與嘔吐的症狀。此症多因哺乳不當或外感邪氣,導致胃腸功能紊亂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哺乳失宜

    • 過早哺乳或哺乳過量,損傷脾胃運化功能,乳食停滯中焦,胃氣上逆則嘔吐,脾失健運則腹瀉。
    • 乳母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或肥甘厚味,致使乳汁寒熱偏盛,影響嬰兒脾胃。
  2. 外感邪氣

    • 新生兒形氣未充,易受寒熱之邪侵襲。寒邪客於胃腸,氣機凝滯,升降失常;熱邪內擾,灼傷津液,傳導失司,皆可導致嘔吐與腹瀉並見。

辨證分型

  1. 乳食積滯型

    • 嘔吐酸腐,腹脹拒按,瀉下臭穢,夾未消化乳塊,舌苔厚膩。
    • 治則:消食導滯,和胃降逆。可選用保和丸加減。
  2. 寒邪犯胃型

    • 嘔吐清稀,腹瀉水樣便,腸鳴腹痛,四肢不溫,舌淡苔白。
    • 治則:溫中散寒,健脾止瀉。可選用藿香正氣散或理中湯加減。
  3. 濕熱內蘊型

    • 嘔吐頻作,瀉下急迫,糞色黃褐而臭,肛門灼熱,煩躁啼哭,舌紅苔黃膩。
    • 治則:清熱化濕,和中止瀉。可選用葛根芩連湯加減。

治療與調護

  • 輕證:減少哺乳量,改予米湯或淡糖鹽水,待症狀緩解後漸增乳量。
  • 重證:需暫時禁食,配合靜脈輸液以維持水液平衡,再依證型施以中藥調治。

預防

哺乳宜定時定量,避免過飽或過飢;乳母需注意飲食調攝,保持乳汁平和。新生兒衣著適宜,避免腹部受涼,以護脾胃之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