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三里穴

三里為中醫經絡學說中重要腧穴,分佈於上下肢,依其位置分別稱為「足三里」與「手三里」,二者雖同名「三里」,但歸屬不同經脈,主治功能亦各有側重。

一、足三里

歸經:屬足陽明胃經,為本經「合穴」,五行屬土,是胃經氣血匯聚之處。
定位:位於小腿外側,犢鼻穴(膝蓋外側凹陷處)下3寸,脛骨前嵴外一橫指(約當四指併攏寬度)。
功能與應用

  1. 調理脾胃:為「肚腹三里留」要穴,主治胃痛、腹脹、嘔吐、泄瀉等消化系統疾患,具健脾和胃、消食導滯之效。
  2. 補益氣血:因胃為「水穀之海」,此穴可助氣血生化,用於虛勞羸瘦、氣血不足之症,常與脾俞、氣海等穴配伍。
  3. 扶正祛邪:具強壯作用,可提升正氣,用於免疫力低下或久病體虛者。
  4. 通經活絡:改善下肢痿痹、膝蓋疼痛,屬「遠端取穴」範疇。

古籍記載

  • 《靈樞·五邪》:「邪在脾胃,則病肌肉痛……調於三里。」
  • 《針灸甲乙經》:「三里主腹脹,胃中寒,腸鳴。」

二、手三里

歸經:屬手陽明大腸經,為大腸經氣血旺盛之穴。
定位:前臂背面橈側,曲池穴下2寸(約三橫指),肌肉隆起處。
功能與應用

  1. 疏調腸腑:主治腹痛、腹瀉、腸鳴等大腸功能失調症狀。
  2. 通絡止痛:善治上肢痹證,如肘臂疼痛、肩背不舉,尤適用於「網球肘」或手臂麻木。
  3. 清熱消腫:配合合谷、曲池等穴,可緩解牙痛、咽喉腫痛等陽明熱證。

古籍記載

  • 《針灸大成》:「手三里主霍亂遺矢,齒痛,頰腫。」
  • 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:「治手臂不仁,肘攣不伸。」

三、名稱由來

「三里」之義,歷代醫家解釋有二:

  1. 距離說:指穴位與肘、膝關節的距離。如足三里位於膝下3寸,手三里位於肘下2寸(古制「一里」約當1寸,故三里為3寸)。
  2. 功效說:喻其治療範圍廣闊,可調理「上、中、下」三焦之疾,或通達「三寸」之遠。

此二穴雖分屬手足陽明經,然均體現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原則,臨床應用廣泛,為針灸、艾灸及推拿常用要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