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里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三里發

病名
三里發,見於《外科證治準繩》卷四,屬癰疽範疇,因發於足三里穴部位而得名。此證多因勞損傷筋,復加胃經熱毒壅結,氣血凝滯而成。

病因病機
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之合穴,主受納水穀,運化氣血。若因過勞傷筋,或飲食不節,致胃火熾盛,熱毒內蘊,循經下注,結聚於三里穴處,遂發為癰疽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熱毒壅滯,經絡阻塞」,氣血不通則腫痛作矣。

臨床表現
初起時,患處腫脹形如牛眼,局部拘急冷痛,皮色青黑,觸之堅硬。隨病情發展,腫痛漸增,約五至七日後,多自潰破,初出紫黑瘀血,繼則膿液外溢,質地稀薄。若熱毒熾盛者,可伴見身熱、煩渴、舌紅苔黃、脈洪數等陽明實熱之象。

治療方法

  1. 內治

    • 主方:宜清熱解毒、活血散結,選用《外科證治準繩》所載「加味三星湯」。
      • 組成:金銀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(三星湯基礎),加黃芩、黃連以清胃火,當歸、赤芍以活血通絡。
    • 辨證加減
      • 若熱毒熾盛,加石膏、知母以清陽明氣分熱;
      • 瘀血明顯者,加桃仁、紅花以化瘀;
      • 膿成未潰,加皂角刺、穿山甲以透膿。
  2. 外治

    • 敷貼:初起未潰時,外敷「太極黑鉛膏」,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
      • 製法:黑鉛(主藥)配伍黃柏、大黃等,研末調膏。
    • 潰後處理:膿出後以提膿祛腐藥如九一丹外摻,腐盡則用生肌散收口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外癰:泛指體表癰腫,範圍較廣,而三里發特指足三里部位之癰疽。
  • 潰瘍:為癰疽潰後之統稱,三里發若潰膿不盡,可歸入此範疇。

古籍參考
《外科證治準繩》強調此證「由胃熱結滯,兼勞傷所致」,治療需內外兼顧,尤重清瀉陽明。後世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》亦載足三里癰疽治法,主張「初宜汗解,潰後托裏」,可互參。

附:足三里穴與癰疽關係
足三里為胃經氣血匯聚之處,若局部氣血瘀滯,易成癰疽。中醫經絡理論認為,此穴病變常反映胃腑功能失調,故治療時需兼顧臟腑調理,方能根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