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三毛
三毛,又稱叢毛或聚毛,為中醫經絡學說中特定的人體部位名稱,指足大趾爪甲後方皮膚上的毛髮聚集處。此部位與足少陽膽經的循行密切相關,是中醫經絡理論中重要的體表標誌之一。
經絡歸屬與生理意義
- 膽經循行關聯
根據《靈樞·經脈》記載:「膽足少陽之脈……還貫爪甲,出三毛。」指出膽經的循行路徑會經過足大趾爪甲後方,並從三毛處顯現。此處為膽經氣血外露的體表標誌之一,反映經脈氣血的盛衰。 - 經脈交接之要衝
三毛位於足大趾末節(肝經大敦穴附近),為肝經與膽經氣血交接的關鍵部位。肝主藏血,膽主決斷,兩經氣血在此處交融,故三毛的狀態(如毛髮疏密、色澤)可間接反映肝膽功能的協調與否。 - 診斷意義
中醫認為,三毛的異常變化(如脫落、枯黃)可能與肝膽濕熱、氣血不足等證候相關。臨床上可作為輔助診斷的參考,但需結合其他四診資訊綜合判斷。
與穴位之關係
三毛鄰近大敦穴(肝經井穴),此穴為肝經氣血始發之處,主治疝氣、崩漏等肝系疾病。而膽經循行經過三毛,進一步強化肝膽兩經在足部的聯繫,體現中醫「肝膽相表裡」的理論基礎。
歷史文獻考據
除《靈樞》外,明代《類經》亦註解:「三毛者,足大趾爪甲後橫紋處,叢毛之象也。」清代《醫宗金鑒》則將三毛歸為「足部九毛」之一,強調其為經氣外顯之處。
現代中醫觀點
現代中醫延續傳統理論,視三毛為經絡學說的體表印證點之一,雖非獨立治療部位,但在針灸取穴或推拿手法中,常作為足部肝膽區的輔助定位參考。
(全文聚焦中醫理論,不涉現代醫學建議或療效結論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