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三氣之紀詳述

三氣為中醫運氣學說之重要概念,出自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,指歲運在一年中呈現的「平氣」、「不及」、「太過」三種氣化狀態。此三者不僅反映自然界氣候變化規律,更與人體臟腑氣血相應,為中醫推演病機、辨治疾病之基礎理論。


一、三氣之定義與特性

  1. 平氣(正氣)

    • 天時表現:歲運五行屬性與當年司天之氣相得,氣候應時而至,寒溫適中,風雨調順。
    • 人體應象:臟腑功能協調,氣血平和,《內經》稱「其生五,其氣三」,謂五行化生有序,三陰三陽之氣運行通暢。
    • 經典論述: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言「歲運太過不及,上應五星」,平氣之年則星辰順行,無明顯勝復之變。
  2. 不及(衰氣)

    • 天時表現:歲運五行勢力薄弱,如木運不及則「委和之紀」,風氣少行,燥金乘之,草木晚榮。
    • 人體應象:相應臟腑功能低下,如土運不及易見脾虛濕困;《五常政大論》指出「其不及,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」,強調勝復相乘之病理。
  3. 太過(亢氣)

    • 天時表現:歲運五行偏亢,如「赫曦之紀」火運太過,炎暑流行,肺金受灼。
    • 人體應象:本氣所屬臟腑功能亢進,而所勝之臟受伐,如木運太過則肝旺脾虛,見飧泄、煩冤等症。

二、三氣與五運六氣之關係

三氣之變實為五運(木火土金水)與六氣(風寒暑濕燥火)交互作用之結果:

  • 平氣形成條件:或為「同天符」、「同歲會」之年,如乙酉年金運得陽明燥金司天相助;或運氣相合,如戊癸化火而逢少陰君火司天。
  • 太過不及之判:依天干陰陽而定,陽干主太過(甲丙戊庚壬),陰干主不及(乙丁己辛癸),然需參酌客主加臨、勝復鬱發等複雜因素。

三、三氣之臨床意義

  1. 病因病機分析
    三氣異常可致外感六淫偏勝,如木運不及之年風病少發,反多燥證;火運太過則「瘡瘍燔灼」,心火熾盛。

  2. 治則用藥指導

    • 平氣之年:順應氣候,調和陰陽,如《至真要大論》「必先歲氣,無伐天和」。
    • 不及之年:當「資其化源」,如土虛者補益太陰,佐以風藥升發。
    • 太過之年:需抑其有餘,如「治熱以寒」而用鹹寒瀉火,兼護所勝之臟。
  3. 養生防病應用
    依三氣特性預判全年病候,如庚子年金運太過,早備潤燥之品;己亥年土運不及,當重健脾祛濕。


四、古籍補充與發揮

《類經·運氣類》釋三氣為「天氣、地氣、運氣」三者相合,強調「三氣相得則和,不相得則病」;《運氣易覽》進一步闡述三氣與二十四節氣之對應,謂「一歲四時,三氣分主」,將平氣、不及、太過與生長化收藏相配,深化了理論層次。

此三氣之辨,實為中醫「天人相應」思想之核心體現,亦為五運六氣學說中推演氣化規律之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