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初生無皮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初生無皮

病證名,出自《醫宗金鑒·幼科雜病心法要訣》,指新生兒出生時皮膚發育不全或局部赤爛無皮之症。此病成因可分為兩類:一為早產兒先天發育未全,二為父母素有梅毒,胎毒遺傳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早產發育未全:胎兒未足月而生,氣血未充,肌膚失養,故見遍身紅嫩光亮,甚則色淡無皮。此類患兒多伴面色蒼白、四肢不溫等氣血虛弱之象。
  2. 胎毒遺傳(梅毒):因父母患梅毒,毒邪內蘊,傳於胎兒,致使胎毒熾盛,發為皮膚赤爛。其癥多見於上半身或下半身,局部呈紫赤或紫黑色,尤以鼻溝、肛門、陰囊等皺褶處為甚,嚴重者可見潰爛流膿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早產型:周身皮膚紅嫩菲薄,光亮如絹,面色㿠白,氣息微弱,手足不溫。
  • 胎毒型:皮膚赤爛,色呈紫黑,局部潰腐,多見於孔竅周圍,如口鼻、肛門等處,或伴身熱煩躁。

治療方法

內治

  • 早產氣血虛弱:治宜補益氣血,溫養肌膚,方用當歸飲(當歸、黃耆、白芍、川芎等)加減,以助氣血生化,濡養皮肉。
  • 胎毒熾盛:治宜清熱解毒,透邪外出,方選換肌消毒飲(土茯苓、金銀花、當歸、白芷等),重在化解胎毒,疏泄血分熱邪。

外治

  • 早產型:外用糯米粉撲撒患處,以收斂生肌,保護創面。
  • 胎毒型:可敷清涼膏(黃連、黃柏、冰片等)或鵝黃散(石膏、黃柏、輕粉等),以清熱解毒、燥濕斂瘡。

中醫理論探討

此病與「胎弱」「胎毒」密切相關。《幼科發揮》云:「胎弱者,稟受不足也。」若因早產,則責之脾腎虧虛,氣血不充;若因梅毒遺傳,則屬濕熱毒邪內伏,纏結血絡。治療上,早產者當重調補,胎毒者當重清解,二者病機迥異,不可混淆。

(註:本文所述方藥需由中醫師辨證施用,不可自行投劑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