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鼻風

病證名,首見於《幼科金針》,指新生兒因鼻塞不通,導致呼吸受阻而難以吮乳之症。此症多因嬰兒腠理疏薄,外感風寒邪氣,侵襲肺衛,使肺氣失宣,鼻竅壅塞所致。肺開竅於鼻,風寒客於鼻竅,則氣機不暢,故見鼻塞聲重,甚則影響吮乳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新生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衛外不固,易為風寒之邪所乘。風寒外襲,首犯肺衛,肺氣鬱閉,宣降失常,津液凝滯為涕,阻塞鼻道,發為鼻風。此外,若孕母體質虛寒,或產後調護失宜,亦可能使嬰兒寒氣內蘊,加重鼻塞之症。
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為鼻塞不通、呼吸不暢、啼哭不安、拒乳或吮乳時因呼吸困難而中斷,或見鼻流清涕。若風寒化熱,可轉見涕黃黏稠,然此症初期多以風寒為主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疏風散寒、宣肺通竅為原則,常用《幼科金針》之消風散加減。該方組成如下:

  • 防風荊芥:辛溫解表,祛風散寒;
  • 羌活:助散表寒,尤善祛頭面風邪;
  • 蟬蛻:輕清透邪,緩解鼻竅鬱熱;
  • 川芎:行氣活血,通竅止痛;
  • 藿香:芳香化濁,醒脾開胃;
  • 陳皮:理氣和中,助脾胃運化;
  • 甘草:調和諸藥,緩和藥性;
  • 桔梗:宣肺利咽,載藥上行;
  • 殭蠶:祛風化痰,通絡開竅。

若寒邪較重,可酌加細辛辛夷以溫通鼻竅;若兼痰濕內阻,可加半夏茯苓化痰燥濕。

其他療法
除內服藥物外,可配合外治法,如以蔥白搗汁塗抹鼻周,或艾葉煎湯薰蒸鼻部,以辛溫通陽,緩解鼻塞。小兒推拿亦可輔助,如揉按迎香穴(鼻翼旁)、風池穴(頸後),以疏通經氣。

古籍補充
《幼科發揮》提及:「小兒鼻塞,多因風寒閉肺,治當輕揚宣散。」強調小兒用藥宜輕靈,不可過用辛燥。另《醫宗金鑑·幼科心法》亦載有類似證治,並指出鼻風若遷延不癒,可能轉為「鼻淵」,故應及早調治。

總結
鼻風一症,雖屬小恙,然嬰兒全賴鼻息以吮乳,故不可輕忽。中醫從風寒束表、肺氣不利論治,重在解表通竅,兼顧脾胃氣機,體現「治上焦如羽」的用藥特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