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背惡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背惡寒
背惡寒為中醫病證名,指患者自覺背部寒冷不適之症。此證首見於《傷寒論·辨少陰病脈證並治》,其後歷代醫家多有論述。《張氏醫通》卷三指出:「背為陽位,背上惡寒,陽受病而陰邪亢逆也。」背屬陽經所主,若陽氣受損或邪氣阻滯,皆可導致背惡寒之症。
病因病機
背惡寒之成因多端,主要與陰寒內盛、陽氣虛衰、熱邪內伏、暑濕痰瘀等病理因素相關。背部為太陽經、督脈所過之處,陽氣不足或邪氣阻滯,皆可影響陽氣之溫煦功能,進而出現背惡寒。
臨床分型與治法
1. 陰寒內盛
證候:突感陰寒之邪,四肢厥冷,背部惡寒明顯,脈沉細。
病機:寒邪直中少陰,陽氣被遏。
治法:溫陽散寒。
方藥:附子湯(附子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芍藥)。
2. 陽氣虛衰
證候:素體陽虛,背部時常微覺畏寒,脈微弱。
病機:腎陽不足,陽氣不能溫煦背部。
治法:溫補腎陽。
方藥:八味丸(即金匱腎氣丸,含附子、肉桂、熟地、山茱萸等)。
3. 熱邪內伏
證候:煩渴引飲,背部惡寒,脈沉滑或伏匿。
病機:陽明熱盛,熱鬱於內,陽氣不得外達。
治法:清熱透邪。
方藥:白虎湯(石膏、知母、粳米、甘草)。
4. 中暑暍熱
證候:暑熱傷氣,背部惡寒,伴身熱汗出、倦怠。
病機:暑熱耗氣,氣陰兩傷。
治法:清暑益氣。
方藥:人參白虎湯或清暑益氣湯(黃芪、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等)。
5. 濕痰內鬱
證候:肢體疼重,胸悶頭汗,身體肥盛,脈緩滑或澀滯。
病機:痰濕阻滯,陽氣不展。
治法:化痰祛濕。
方藥:
- 脈滑者:指迷茯苓丸(茯苓、半夏、枳殼、風化硝)加膽南星。
- 脈澀者:苓桂術甘湯(茯苓、桂枝、白朮、甘草)加半夏、廣陳皮。
6. 瘀血內滯
證候:頭汗目黃,小便清利,大便溏黑,小腹或脅肋疼痛,脈關尺弦緊或帶芤。
病機:瘀血阻絡,氣血運行不暢。
治法:活血化瘀。
方藥:
- 瘀熱互結:桃仁承氣湯(桃仁、桂枝、大黃、芒硝、甘草)。
- 血熱妄行:犀角地黃湯(犀角、生地、芍藥、丹皮)。
7. 癰疽先兆
證候:無故脈數,背部惡寒,局部疼痛,寒熱交作。
病機:熱毒蘊結,氣血壅滯,將發癰疽。
治法:清熱解毒,消癰散結。
方藥:依具體證候選用仙方活命飲或黃連解毒湯加減。
總結
背惡寒一證,雖表現相似,然病因各異,臨床須詳辨陰陽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醫者當結合脈證,審因論治,不可概以溫陽或清熱一法統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