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砂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砂淋

砂淋為中醫病名,屬淋證之一,指小便澀痛,尿中夾雜砂石之症,又稱「砂石淋」,與現代醫學所稱之「尿路結石」相似。此病多因濕熱蘊結下焦,煎熬尿液,日久結為砂石,阻塞尿道所致。

病因病機
砂淋之成因,主要與濕熱、氣滯、腎虛有關。濕熱下注膀胱,尿液受其煎熬,雜質沉積,漸成砂石;若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氣機不暢,水道不利,亦可能促使砂石形成。此外,腎氣虧虛,氣化失司,尿液排泄不暢,雜質積聚,亦可引發此症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小便艱澀難出,尿道刺痛,或突發腰部及少腹劇痛,痛引陰部,尿中可見砂石排出。砂石大小不一,小者如細沙,大者可如皂莢子,色澤或黃或赤,質地堅硬。《中藏經》描述:「砂淋者,腹臍中隱痛,小便難,其痛不可忍,須臾從小便中下如砂石之類。」部分患者可能伴隨血尿,因砂石移動損傷尿道所致。

辨證分型

  1. 濕熱下注型:小便灼熱刺痛,尿色黃赤,砂石排出困難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2. 氣滯血瘀型:少腹脹痛或刺痛,排尿不暢,砂石滯留難出,舌暗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
  3. 腎氣虧虛型:病程較久,腰膝酸軟,排尿無力,砂石時有排出,舌淡苔薄,脈沉細。
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砂淋,以「清熱利濕、通淋排石」為主,佐以理氣活血或補益腎氣。常用方劑如「八正散」清利濕熱,「石韋散」化石通淋;若氣滯血瘀,可配伍「沉香散」行氣化瘀;腎虛者則以「濟生腎氣丸」溫陽化氣,輔助排石。針灸可選取腎俞、膀胱俞、三陰交等穴,以調理下焦氣機。

砂淋之症,與飲食、體質密切相關,平素嗜食肥甘厚味或飲水不足者易患此病。中醫強調「治未病」,日常調攝尤為重要,然此處不贅述預防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