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痧痘口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痧痘口疳,病證名。指麻疹、痘瘡之後,口腔潰爛。見《咽喉經驗秘傳》。《喉科秘旨》卷上:「痘餘痧後口生疳。爛在牙齦痘毒傳,若是見痧生滿口,須從心胃二經參。」治宜清瀉心胃二經之火。可選用清胃散、銀翹散、導赤散等加減。
痧痘口疳,是指麻疹、痘瘡之後,口腔潰爛的一種病證。多見於小兒,其發病原因,主要與麻疹、痘瘡後,邪毒侵入心胃二經所致。臨床表現為口腔潰爛,疼痛難忍,伴有發熱、煩躁、口渴、食欲不振等症狀。
治療上,應以清瀉心胃二經之火為主。可選用清胃散、銀翹散、導赤散等加減。此外,還可配合針灸、推拿等治療。
以下是《咽喉經驗秘傳》中關於痧痘口疳的記載:
「痘餘痧後口生疳。爛在牙齦痘毒傳,若是見痧生滿口,須從心胃二經參。」
這段話的意思是,如果在麻疹、痘瘡之後,出現口腔潰爛的症狀,並且潰爛處位於牙齦,則說明是痘毒侵入心胃二經所致。因此,治療上應以清瀉心胃二經之火為主。
《喉科秘旨》卷上中也有關於痧痘口疳的記載:
「痘餘痧後口生疳。爛在牙齦痘毒傳,若是見痧生滿口,須從心胃二經參。」
這段話與《咽喉經驗秘傳》中的記載基本相同,只是在用語上略有不同。
總之,痧痘口疳是指麻疹、痘瘡之後,口腔潰爛的一種病證。其發病原因,主要與麻疹、痘瘡後,邪毒侵入心胃二經所致。臨床表現為口腔潰爛,疼痛難忍,伴有發熱、煩躁、口渴、食欲不振等症狀。治療上,應以清瀉心胃二經之火為主。可選用清胃散、銀翹散、導赤散等加減。此外,還可配合針灸、推拿等治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