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痧痘口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痧痘口疳,乃中醫病證名詞,專指麻疹(痧)、痘瘡(天花)病程後期或癒後,因餘毒未清,上攻口舌所致之口腔潰爛病變。此證首載於清代喉科專著《咽喉經驗秘傳》,後世《喉科秘旨》更詳述其病機與辨治要點,謂:「痘餘痧後口生疳,爛在牙齦痘毒傳,若是見痧生滿口,須從心胃二經參。」揭示其病理關鍵在於疫毒內蘊,循經上犯。
病機探微
此證多因痧痘疫毒熾盛,病程中過用辛溫發散,或患者素體陰虛火旺,致熱毒未能透盡,餘邪蟄伏心胃二經。心開竅於舌,胃經循行齒齦,熱毒上炎則黏膜腐敗,輕者見口腔黏膜紅腫潰點,重者潰瘍融合成片,覆蓋偽膜,伴灼痛流涎,甚則妨礙飲食。清代溫病學家更指出,若見潰瘡色紫暗、滲血不止者,乃毒熱傷絡之重症。
經絡辨證
• 心經熱熾:舌體潰瘍多發,舌尖紅絳,潰面深黃,伴煩躁溲赤
• 胃火上攻:齦肉潰爛腫脹,口氣穢濁,潰瘍周邊鮮紅高突,便秘脈洪
• 心胃合病:口舌生瘡兼齦腐齒衄,反映痧痘毒邪瀰漫氣營
治法方藥
- 清胃瀉火法
• 代表方:《脾胃論》清胃散(升麻、黃連、當歸、生地、丹皮)
• 化裁:熱甚加石膏、知母;腫甚加連翹、牛蒡子;兼陰傷加玄參、麥冬 - 清心導赤法
• 代表方: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導赤散(生地、木通、竹葉、甘草梢)
• 化裁:心火亢盛加黃連、蓮子心;潰瘍糜爛加梔子、淡豆豉 - 解毒透痧法
• 代表方:《溫病條辨》銀翹散(金銀花、連翹、竹葉、荊芥穗)
• 化裁:餘毒未清加紫草、赤芍;黏膜腐臭加馬勃、板藍根
外治輔佐
傳統喉科常配合「吹藥」局部治療,如:
• 錫類散(象牙屑、青黛、壁錢炭)吹患處,治腐爛深陷
• 珠黃散(珍珠、牛黃)塗佈,適用於潰瘍色紅灼痛者
此證若遷延失治,可致齒齦萎縮、牙齒鬆動,古稱「牙疳」,故早期辨明心胃火毒之偏盛,及時清解透達,為治療關鍵。歷代醫家尤重痧痘後期養陰清餘熱,如吳鞠通主張「存陰退熱為要」,可參酌增液湯等方意,防其死灰復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