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痧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痧喉

痧喉,又稱疫喉疫喉痧爛喉痧,為中醫病名之一,屬溫病範疇。其特徵為發熱、咽喉腫痛潰爛,並伴隨皮膚出現痧疹(猩紅熱樣皮疹)。此病多因外感疫癘之邪,內蘊肺胃熱毒,邪熱上攻咽喉,外發肌表所致,具有較強的傳染性,常見於溫熱季節或疫病流行之時。

病因病機

痧喉的發病與疫毒侵襲密切相關。疫癘之邪從口鼻而入,先犯肺衛,繼而內傳氣分,熾熱化火,燔灼咽喉,導致咽喉紅腫潰爛;同時,熱毒外竄肌表,血絡受損,則見皮膚痧疹密布。若熱毒深入營血,可出現高熱煩躁、舌絳脈數等重症表現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咽喉症狀:咽喉劇痛,局部紅腫潰爛,甚則化膿,吞咽困難。
  2. 發熱:初起可見惡寒發熱,繼而高熱不退,熱勢熾盛。
  3. 皮膚痧疹:周身皮膚出現細小紅色疹點,壓之褪色,疹退後或有脫屑。
  4. 舌脈:舌質紅絳,苔黃或薄白,脈浮數或洪大。

治療原則

痧喉的治療以清熱解毒、透邪外達為主,兼顧滋陰潤燥,防止熱毒傷陰。根據病情輕重,可分階段論治:

  • 初期(邪在肺衛):宜辛涼透表,清熱利咽,常用銀翹散加減,配合薄荷、牛蒡子等疏風清熱之品。
  • 熱毒熾盛期:若咽喉腫爛嚴重,熱毒壅盛,則需瀉火解毒,方用五味消毒飲清瘟敗毒飲,並酌加生地、玄參、麥冬以養陰清熱。
  • 後期陰傷:若餘熱未清,陰液耗傷,可選用沙參麥冬湯增液湯滋陰生津。

相關名詞辨析

  • 疫喉:泛指具有傳染性的咽喉疾患,痧喉屬其一種。
  • 爛喉痧:強調咽喉潰爛與皮膚痧疹並見的特徵,與西醫「猩紅熱」有相似之處。

痧喉的辨證需注重衛氣營血的傳變,治療時尤重清解熱毒,同時防範邪陷心包或耗傷陰液等變證。歷代醫家如吳鞠通《溫病條辨》、葉天士《臨證指南醫案》對此類疫喉痧證治多有闡發,可進一步參閱相關典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