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初生吐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初生吐乳

初生吐乳,又稱「初生兒吐乳」,為中醫兒科常見病證之一,首見於《本草綱目》。此症指新生兒於哺乳後出現嘔吐現象,若僅偶發且吐量不多,多屬生理性反應,無需過度憂慮;然若嘔吐頻繁,或一哺乳即吐,則屬病態,需辨證論治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初生吐乳之成因多與以下因素相關:

  1. 穢液內拭:新生兒出生時,若口腔穢液未清潔乾淨,穢濁之氣內擾胃腑,導致胃氣上逆而吐。
  2. 胎前寒熱偏盛:孕母於妊娠期間若飲食不節,或情志失調,致使胎兒受寒熱之邪所擾,出生後脾胃功能失調,引發嘔吐。
  3. 產時外傷:分娩過程中若受擠壓或損傷,氣血運行不暢,影響脾胃升降之機,亦可致吐。

辨證分型

根據臨床表現,初生吐乳可分為以下證型:

  1. 寒吐
    • 症狀:吐物清稀,面色蒼白,四肢不溫,哭聲微弱,舌淡苔白。
    • 病機:脾胃虛寒,陽氣不足,無法溫運水穀。
  2. 熱吐
    • 症狀:吐物酸臭,唇紅煩躁,或有發熱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。
    • 病機:胃熱熾盛,或外感熱邪,胃失和降。
  3. 虛吐
    • 症狀:嘔吐時作時止,吐勢緩和,精神萎靡,吮乳無力。
    • 病機:脾胃氣虛,運化無力。
  4. 實吐
    • 症狀:嘔吐劇烈,吐物量多,或有未消化乳塊,腹脹拒按。
    • 病機:乳食停滯,胃氣壅滯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初生吐乳,首重辨別寒熱虛實,以調和脾胃、降逆止嘔為主,並根據證型選用相應方藥:

  • 寒吐:宜溫中散寒,可用 藿香正氣散 加減。
  • 熱吐:宜清熱和胃,可選 黃連溫膽湯 化裁。
  • 虛吐:宜健脾益氣,方用 六君子湯 加減。
  • 實吐:宜消食導滯,可予 保和丸 調治。

此外,亦可配合小兒推拿手法,如清胃經、揉中脘等,以助脾胃氣機恢復。

初生吐乳雖多屬輕症,然若遷延不癒,恐影響嬰兒營養吸收及生長發育,故宜及早辨明病因,對證施治,以護佑嬰兒健康成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