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痧後牙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痧後牙疳

痧後牙疳,為中醫病名,屬牙疳之一類,特指因痧症(如麻疹、猩紅熱等疫疹類疾病)後期,餘毒未清,熱毒上攻齒齦,導致牙齦腐爛、齒牙動搖,並伴隨明顯口臭之症。此病與「走馬牙疳」病理相近,皆因毒火熾盛,腐蝕血肉而成,然痧後牙疳專指痧症餘毒所引發者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痧症多屬溫熱疫毒,發病急驟,熱毒內蘊。若治療未徹,或患者正氣不足,餘毒滯留經絡,尤以陽明胃經為甚。足陽明經循行於齒齦,熱毒循經上灼,腐敗血肉,則見牙齦潰爛、流腐臭膿血;甚者齒牙脫落,潰面紫黑,如走馬之速,故古稱「走馬牙疳」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局部症狀:初起牙齦紅腫疼痛,繼而潰爛,蔓延迅速,潰處灰黑或紫紅,滲血水或腐膿,氣味腥臭。
  2. 全身症狀:可伴隨身熱、煩渴、便秘、舌紅苔黃膩等熱毒熾盛之象;若久病傷陰,則見低熱、口乾、舌紅少津等陰虛徵兆。

證型辨析

  1. 熱毒熾盛證:潰爛迅速,腐臭明顯,伴高熱、脈洪數,屬實證,治宜清熱解毒、涼血消疳。
  2. 陰虛毒戀證:潰面暗紅,久不收口,低熱纏綿,脈細數,屬虛中夾實,治宜養陰清熱、托毒生肌。

中醫治法
傳統治療以內服外治並舉:

  • 內治:選用清胃散黃連解毒湯加減以瀉火解毒;若陰傷者,合甘露飲滋陰清熱。
  • 外治:以冰硼散錫類散等吹敷患處,解毒化腐;若腐肉難脫,可配合砒棗散(慎用)祛腐生新。

古籍記載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提及:「牙疳初起腫腐臭,漸潰黑爛速非常,此皆熱毒積深致。」強調熱毒暴烈為本病關鍵。而《瘍醫大全》更指出:「痧後牙疳,毒火上沖,非急瀉陽明無以救急。」可見古籍對清瀉胃火之重視。

痧後牙疳為急重之症,昔時因醫療條件所限,預後多凶險;然其辨證核心在於「毒、熱、腐」三者交織,中醫治療首重截斷病勢,解毒護陰,以保齒齦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