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痧證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痧證痛,乃中醫病證名詞,專指痧證過程中伴發顯著腹痛之症候。此證屬「痧脹」範疇,首見於明代醫家皇甫中《明醫指掌》,其病機多因暑濕穢濁之邪內阻,導致氣機逆亂、經絡壅滯,發為痧毒攻衝作痛。
病因病機
痧證痛的形成,主要與三焦氣化失司相關:
- 穢濁內蘊:夏月觸冒暑濕穢氣,或飲食不潔,致濁邪壅遏中焦,氣血凝滯於腹脘。
- 經絡閉阻: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氣血運行受阻,「不通則痛」,故見腹中絞痛如攪。
- 陽氣鬱遏:若痧毒深伏,可致陽氣不能外達,出現手足厥冷、轉筋等兼症,此為「痧厥」之危候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突發腹中劇痛,痛勢如刀割或絞擰,多伴嘔惡
- 脈象:沈伏或弦緊(《痧脹玉衡》稱「痧脈多沈伏」)
- 兼症:或見面色青慘、四肢逆冷,甚則轉筋搐搦
治法方藥
-
氣滯痧痛:宜芳香化濁、理氣止痛,用藿香正氣散加減。
- 加味:香附(醋製)行血中之氣,砂仁(薑汁炒)醒脾開鬱
- 古法:配合刮痧或刺絡出血以泄痧毒
-
寒痧厥逆:當溫中通陽,投理中湯類方。
- 重症:可佐以吳茱萸、肉桂溫通厥陰
- 針法:急刺足三里、中脘等穴調和胃氣
鑑別要點
需與「乾霍亂」、「食厥」相區別:
- 痧證痛多見皮膚隱現紅疹或青紫痧筋
- 觸按腹部雖痛劇但無固定結塊
- 吐瀉後痛勢不減反增(與霍亂不同)
此證變化迅速,古籍強調「痧毒攻心」之變,故治療首重開泄氣機。後世溫病學派發展出「芳香逐穢」之法,於痧證痛尤重佩蘭、鬱金等藥的運用,以通靈之品解穢濁之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