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痧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痧子

痧子,又稱「麻疹」,見載於《麻證新書》,為中醫兒科常見病證之一,屬外感熱病範疇。其病因多由感受時行疫毒,內蘊肺脾,外發肌表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痧子乃因小兒正氣不足,肺脾嬌弱,易受時邪侵襲。疫毒由口鼻而入,先犯肺衛,繼而內傳脾胃,與氣血相搏,外透肌膚而發疹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毒邪外透」,若邪毒未能順利外達,則易內陷生變,如熱毒攻肺、邪陷心包等。

臨床表現

痧子初起多見發熱、咳嗽、鼻塞流涕、目赤畏光等肺衛表證,類似風熱感冒。隨後熱勢漸增,口腔黏膜出現「科氏斑」(麻疹黏膜斑),為本病特徵。疹發時,疹點先見於耳後、髮際,漸及顏面、軀幹、四肢,疹色鮮紅,捫之略隆起,疹出熱退為順證。若疹色紫暗、稠密不透,或驟然隱退,伴高熱喘促,則屬逆證,提示邪毒內陷。

辨證分型

  1. 邪犯肺衛(初熱期):發熱咳嗽,目淚汪汪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治宜辛涼透表,方用「宣毒發表湯」。
  2. 毒熾氣營(見形期):疹出密集,色紅赤,高熱煩渴,舌絳苔黃,脈洪數。治宜清熱解毒透疹,方選「清解透表湯」。
  3. 陰津耗傷(收沒期):疹退身涼,皮膚脫屑,口乾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治宜養陰清餘熱,方用「沙參麥冬湯」。

治療原則

痧子治療以「透邪外出」為要,忌過早寒涼遏伏,亦不可過用溫燥傷陰。順證者,重在宣透清解;逆證則需辨明閉肺、動風、內陷等變證,隨證施治。傳統外治法如「刮痧」或「熏洗」,亦可輔助透疹,但需依病情斟酌。

與其他疹病鑑別

  • 風疹:疹色淡紅,疹形細小,熱輕症淺,耳後淋巴結腫大明顯。
  • 奶麻(幼兒急疹):多見於周歲內嬰兒,高熱3~4日後熱退疹出,疹呈玫瑰色。
  • 丹痧(猩紅熱):疹色猩紅如塗丹,伴咽喉腫痛,舌呈「楊梅舌」,屬溫病範疇。

痧子為中醫「溫病學」重要病證,其辨治體現「先證而治」思想,強調透發與護陰並重,對後世溫病學說發展影響深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