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山角骨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山角骨傷
病名:山角骨傷,即顳骨部位之損傷,屬中醫傷科範疇。顳骨位於頭部兩側,上接頂骨,下連耳門,為頭部重要骨節之一。此處損傷多因外力撞擊、跌撲挫傷所致,輕則局部腫痛,重則傷及腦絡,甚或影響聽覺、神志。
病因病機:
中醫認為,頭為諸陽之會,山角骨所在之位屬少陽經所過,若受外力衝擊,易致氣血瘀滯,經絡受阻。瘀血內停則腫痛顯著,若傷勢深重,可擾及腦髓,出現頭暈目眩、耳鳴耳聾等症。此外,肝膽經絡循行於側頭,故損傷嚴重者,或兼見口苦、煩躁等肝膽鬱熱之象。
證候表現:
- 輕證:局部青紫腫脹,按之痛甚,頭部轉側不利,或伴輕微頭暈。
- 重證:傷處劇痛,腫硬如石,或見耳竅出血,聽力減退,甚則神昏譫語,此為瘀血攻心、擾亂神明之危候。
治療原則:
以活血化瘀、通絡止痛為主,佐以疏利少陽。外治可配合手法整復(若骨縫錯位),並以藥膏外敷;內治則依證選方,如:
- 輕證:可用復元活血湯加減,以散瘀行滯。
- 重證:若見神昏,宜通竅活血湯合安宮牛黃丸,開竅醒神,逐瘀通絡。
相關記載:
古醫籍中,山角骨傷多歸於「腦骨傷」範疇。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提及:「顳骨損傷,瘀血凝滯,當急散其瘀,緩則恐成痼疾。」強調早期化瘀之重要性。此外,少陽經氣鬱滯者,可佐柴胡疏肝散,以調暢氣機。
此證之癒後,與瘀血消散程度密切相關,治療需注重氣血調和,以防瘀留成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