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山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山廓

山廓為中醫眼科八廓之一,又稱艮廓艮山廓會陰廓,其名稱源自《易經》八卦中的「艮」卦,象徵山嶽之穩固。歷代醫家對其具體定位與臟腑歸屬見解不一,以下分述之:

一、解剖定位

  1. 《銀海精微》:以眼部分區為基礎,未明確指出具體位置,但列為八廓之一。
  2. 《審視瑤函》:以氣輪(白睛)上血絡分布為依據,定位於外眥上方,認為其「絡通三焦,臟配命門」。
  3. 《目經大成》:黃庭鏡主張艮廓對應上眼瞼,並與命門相通。
  4. 《醫宗金鑒》:附於血輪(外眥附近),屬心包絡,因血輪主心,而包絡為心之外衛。
  5. 陳達夫《中醫眼科六經法要》:提出山廓位於白睛鼻下方,歸屬手厥陰心包經。

二、臟腑絡屬

歷代文獻對山廓的臟腑聯繫存在分歧:

  • 命門說:《審視瑤函》與《目經大成》均認為山廓與命門相關,強調其與三焦氣化功能的聯繫。
  • 心包絡說:《醫宗金鑑》及陳達夫主張其屬心包絡,因心包代心受邪,與血輪(心)相附。
  • 膽腑說: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指山廓「屬膽,位神光」;《張氏醫通》進一步稱其為「清淨廓」,但認為「有名無位」,未明確對應眼部具體區域。

三、理論基礎

山廓的命名與八卦中的「艮」相應,艮為山,主靜止與穩固。中醫認為,八廓不僅是眼部劃分,更反映全身氣血與臟腑功能狀態:

  • 若山廓血絡異常(如充血、瘀滯),可能提示命門火衰、三焦氣滯,或心包絡熱盛等病機。
  • 臨床辨證時,需結合五輪學說(如血輪與心的關係)及患者全身症狀綜合分析。

四、歷代爭議

山廓的定位與歸屬分歧,反映中醫眼科理論的多元性:

  1. 部位之爭:或主上瞼,或主外眥,或主白睛鼻下,可能與不同流派觀察經驗有關。
  2. 臟腑之爭:命門、心包、膽腑三說並存,蓋因命門為先天之本,心包代心行令,膽主決斷,三者均與「穩固」特性相關聯。

綜上,山廓作為八廓理論的一部分,雖細節詮釋各異,但核心在於通過眼部絡脈變化,窺探內在臟腑氣血盛衰,為中醫眼科獨特的診斷體系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