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山瘴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山瘴瘧

山瘴瘧為中醫病名,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·山瘴瘧候》,屬瘴瘧之一類,多發於嶺南、滇黔等濕熱山嵐瘴氣盛行之地。其病因主要為外感山嵐瘴毒,兼夾濕熱穢濁之邪,內傷人體正氣,邪伏膜原,擾亂營衛,發為寒熱往來之瘧疾。

病因病機
此病多因久處濕熱山林,或觸冒瘴氣毒霧,致穢濁之邪侵襲人體。瘴毒性質暴戾,易與濕熱相搏,阻遏三焦氣機,使陽氣不得宣通,陰津難以化生。邪氣伏藏於半表半裏,與正氣相爭,故見寒熱交作,發作有時。若瘴毒熾盛,可內陷心包,擾亂神明,甚則耗傷氣血,導致危候。

臨床表現
山瘴瘧發作時,常見先寒後熱,或寒熱往來無定時,頭痛如劈,身重肢痠,胸悶嘔逆,煩渴引飲,或見神昏譫語,舌苔厚膩濁膩,或黃或白,脈象多弦滑或濡數。其症狀較一般瘧疾更為兇險,且易反覆發作,纏綿難癒。

辨證分型

  1. 濕熱瘴瘧:熱多寒少,或但熱不寒,汗出不暢,口渴心煩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2. 寒濕瘴瘧:寒多熱少,或但寒不熱,肢體沉重,胸脘痞滿,舌淡苔白膩,脈濡緩。
  3. 毒陷心包:高熱神昏,譫語躁擾,或抽搐吐衄,舌絳少苔,脈細數。

治療原則
以解毒除瘴、化濕辟穢為主,佐以調和營衛、疏利氣機。濕熱瘴瘧宜清熱解毒、芳香化濁,方用清瘴湯、達原飲加減;寒濕瘴瘧當溫化寒濕、辟穢和中,方選不換金正氣散、藿香正氣散化裁;若毒陷心包,急須涼血開竅,可用紫雪丹、至寶丹等急救。

古籍論述
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:「山瘴瘧,發於嶺南,帶山瘴之氣,其狀熱而少寒,乍來乍去,令人迷困,傷損氣血。」《瘴瘧指南》亦云:「瘴毒中人,伏於膜原,與正氣相搏,發則寒熱交爭,久則耗真。」可見古人對此病之兇險早有認識,強調需及早祛邪解毒,以防變生他證。